杨汛桥上市第一镇垮掉.doc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杨汛桥上市第一镇垮掉

杨汛桥上市第一镇垮掉    “杨汛桥现象”之所以为世人瞩目,正因为这不仅是一部财富成长史,更是一部规则变迁史――政府与民企之间游戏规则的变迁,乃至民企自身游戏规则的变迁。然而究竟是什么将杨汛桥推上资本运作的巅峰,又是什么将它抛向债务缠身的谷底?      24岁的张建国没精打采地坐在路边,取下安全帽往身边随手一放,再点了一支烟。这是他进入浙江玻璃厂的第三个月。他不是杨汛桥镇本地人,初来玻璃厂时很兴奋,毕竟这是省内著名的上市公司。可现在,他却难掩失落。听老工友们说,去年下半年,老板欠债太多、销声匿迹,股票也停牌了。焦虑的情绪开始在玻璃厂蔓延开来。   ――这个位于杨汛桥镇国道旁边的工厂,正是这个中国上市第一镇的集体缩影。   工厂的老板叫冯光成。10年之前,他率领浙江玻璃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为杨汛桥区域经济撞开了一扇资本之门。随后,这个江南小镇涌现出了10多家上市公司,被誉为中国上市第一镇。一时间,“杨汛桥现象”红极一时,资本市场也开始盛行“杨汛桥板块”的说法。   然而,冯光成与浙江玻璃的命运,也正是杨汛桥区域经济的命运。10年之后的今天,杨汛桥的上市企业们几乎整体性地陷入债务危机。工厂产销日渐萧条,小镇盛景烟消云散。   ――究竟是什么将杨汛桥推上资本运作的巅峰,又是什么将它抛向债务缠身的谷底?         上市潮   “杨汛桥现象”之所以为世人瞩目,正因为这不仅是一部财富成长史,更是一部规则变迁史――政府与民企之间游戏规则的变迁,乃至民企自身游戏规则的变迁。   从杭州沿104国道往东,转衙前路、杨绍线,大约40分钟的车程便可达杨汛桥镇。小镇南靠牛头山、北临西小江,人口不足7万,面积不足40平方公里。   杨汛桥崛起的原点,是30多年前,一群当地的木工和泥瓦匠被铁道部武汉大桥局招工到武汉,做建筑工程。那些第一次乘坐火车,经过上海,到武汉闯世界的杨汛桥民工,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返乡后,便开始自己创建企业,或者参与乡镇企业的创办。   然而,从此起步,到整个90年代摇身变为开始“赎买资产”的半集体半私营的???业家,最后更成长为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国内A股市场上令人惊异的民间力量――这样复杂、跨越式的“裂变”背后,不得不说有着来自当地镇政府的巨大助力。   当年为了上市,企业必须从镇政府手里回购股份,彻底摘掉“红帽子”。而镇政府“把钱从企业中拿出来以后怎么办”?这是很多地方政府的忧虑。当时杨汛桥镇政府的思考是,把企业完全交给企业家,一旦企业上市,政府就有了更多的资金和时间,投身于公共事务。   位于杨汛桥中心的紫薇文化广场就是典型一例。以前通常的潜规则是:地方政府修建这样的公共设施,都会向企业收取捐款;而企业也不会白给好处,会要求一些额外的政策。但是如果企业为了上市回购股份,那么就此定下新规矩――政府该做的事情,政府自己出钱,但是企业应该交给政府的钱,土地款,纳税,一分钱都不能少。镇政府人士告诉记者:当年的镇党委书记请来清华大学,为杨汛桥设计整体形象,将紫薇花定为镇花。而修建广场的资金,全部来源于政府财政。企业只是向政府正常地缴纳税收、土地款等款项,这些钱用于公共事业已是绰绰有余。   显然,随着“杨汛桥板块”的集体上市,整个杨汛桥企业纳税额很大,当地镇政府收入猛增,2000年是1.2亿元,2001年为2.02亿元,2002年为3.2亿元……杨汛桥镇政府的钱袋鼓了,企业也得偿所愿回购股份冲刺上市了,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当年这个大胆改变游戏规则的镇党委书记叫张德雄。浙江省素有经济百强县镇的排名,2000年5月,张德雄怀揣着一种“把杨汛桥发展成省内经济第一镇”的抱负走马上任,其主要思路是,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促进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浙江玻璃已成为全国第五大玻璃生产企业,希望更上层楼的冯光成也正有此意。因为浙江玻璃原料供应的关系,冯从已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稀土董事长蒋泉龙处,得知以H股在香港上市,比在国内上市更容易。于是,他开始与香港资本市场接触。   当然,若没有政府层面的鼎力相助,浙江玻璃的上市只是一场梦。   一是彻底割掉“红尾巴”――当时镇政府在浙江玻璃仍持有20%的股份,如果企业要上市,那么镇政府就必须从企业彻底撤出集体股份。张德雄抓住这个改写历史的时机,几次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商讨此事,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退出!   二是按香港联交所要求,浙江玻璃这个项目,本来应该得到国家的批准,但当时只是获得浙江省的批准。在张德雄支持下,冯光成连忙采取补救行动,几经波折获得上级政府补办手续的证明。   此行不易。在获得香港联交所上市资格认定的过程中,冯光成多次打电话给张德雄,这个叱咤商海的硬汉在电话里痛哭失声,说上市非常难,不想干了。然而,正是这政企互动的艰难一跃,为杨汛桥民营经济2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