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富兴一个人产业链.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杭州富兴一个人产业链

杭州富兴一个人产业链   自建产业链就像蹦极,你可以享受不被约束的飞翔,却也不得不承受未知的风险。杭州富兴集团偏执地踏上了自建地毯产业链上下游的征程,是谋定天下还是妄想疯狂?       漂亮的地毯,做工精致考究,手感柔软丝滑,原料却是废旧的可乐瓶,你会不会觉得惊讶?    在杭州富兴集团的产品展示室里,挂满了精美的地毯,原料无一例外地都含有塑料纤维,从10%~100%不等。事实上,这在欧美并不新鲜,但在国内,却鲜有人涉及。    从做外贸起步的杭州富兴集团,却第一个把螃蟹拿来蒸煎烹煮,一个人执拗地打通了从废塑料瓶回收利用到环保机械研发、化纤生产、纱线纺织、地毯制造、渠道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其动因是什么?    产业链竞争,越来越为企业所看重,完整的产业链宛如不败之剑、胜利之匙。但总结起来,现代企业自建产业链寻求的无外乎三个价值点:第一,产业新机遇,譬如当年的IBM做PC;第二,成本压缩与转移,譬如奥克斯自己造零件;第三,价值网构建,譬如苹果的软件商店。    杭州富兴构建产业链瞄准的显然是产业机遇――低碳产业趋势。    事实上,即便在传统地毯领域,国内地毯制造也远算不上一个成熟的产业,品牌建设上,既做不到耳熟能详,更做不到精益求精;信用考量上,低质高价像无法平衡的跷跷板;设计创新上,则总想靠山寨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内地毯商扎堆商用市场拼刺刀,却不敢把赌注押在更广阔的家用市场。这无疑给了杭州富兴遐想的空间。    不过,产业机遇换言之就是,产业不成熟,链条上什么都得自己做。追根溯源,福特汽车当年“铁矿石进去,汽车出来”的生产链条,也是出于对从原料供应到汽车制造各个环节标准化的考虑。产业链构建之初,杭州富兴面临的就是这种四大皆空的状况。    而一个人打造产业链就像中长跑比赛,虽然你是一个领跑者,但在领跑的过程中,追随者会模仿甚至超越你的产业链,然后迅速瓜分你开拓出来的市场。这就需要你能持续提供资金、技术、创新等以提高行业门槛,直到产业环境成熟。    如今可以清晰看到的是,上下游产业链正在为杭州富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一个占地面积230多亩,总资产逾10亿元,年销售额已突破15亿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已经成型。      一个产品引发的产业探险       浙江民营经济唱大戏,戏台上的人自然是浙商这个群体。    杭州富兴集团董事长汪玉林自然是样本之一。戴着黑框眼镜、总是笑眯眯的他凡事喜欢亲力亲为,即便是开车、点菜、接待客人等小事情,这或许也可以折射出他的某种特质,充满想法然后执拗地实施。    早在1997年,年仅29岁的汪玉林已经成为富阳当地的“废纸大王”,但在他看来,这只是个小打小闹的职业,事业还远算不上。也就在这年,国内废纸资源趋于紧张,富阳很多造纸企业开始选择从欧美进口废纸。    汪玉林萌动了到国外收购再生资源的想法。为此,他远赴欧洲考察。    在欧洲大陆辗转游历了两个月,当地完备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令汪玉林大开眼界,感慨不已。这让他茅塞顿开,从事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利用,不仅是事业,更无形中提升为一种使命。    一年后,汪玉林在比利时成立了东方再生资源公司,放弃了经营多年的废纸回收,转而专门收购塑料瓶,然后做成化纤卖给地毯厂。    欧洲地毯行业很成熟,围绕地毯有一系列的配套产业,有人卖化纤,自然也有人卖纱线。汪玉林冒出了另外一个想法:既然同样的渠道,为什么不同时做纱线生意呢?打定主意后,他立刻筹资了数百万元在国内采购纱线。    不料,结果给了汪玉林当头一棒,纱线运到比利时被地毯厂拒绝了。原来国内纱线和国外的概念完全不一样,国内是用做服装的纱线做地毯,纺纱工艺不一样,回弹性不足,和国外完全不对路。    初入市场便先折一阵,换作别人,估计就调转船头了。    不过汪玉林却和纱线铆上了劲,既然中国还有做不好的事那就做下去,因为一旦做好了,市场就很大。浙商这个群体敢为天下先、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气质此时在汪玉林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造车狂人李书福当年正是这么走过来的。    更大的想法萌生了。当时国内也有一些地毯的高端需求,进口地毯又存在交付期、库存和价位的问题,他开始思考建地毯厂的可行性。    支持他做决定的理由有两点,一是,“在欧美,纤维铺地材料消费量占总铺地材料消费量的70%左右,30%为地板、地砖及其他铺地材料。而国内的市场是倒过来的。今后生活水平提高,低碳环保将成为趋势,装修潮流一定会改,铺地材料也会从硬地改向软材料。”把未知变成蓝海,汪玉林信心满满。    二是,欧美著名的地毯厂商多半对开拓中国市场不甚热心。“地毯行业是个劳动密集度低、技术水平和外观设计要求较高的行业。很多国外地毯厂商一直在本国发展,没有对外扩张的意图。”这解决了汪玉林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