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43―1945年掳日劳工.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1943―1945年掳日劳工

浅析1943―1945年掳日劳工   摘要:日本投降已有半个多世纪,中国战俘劳工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未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诸多思考。以日本向本土输入的中国劳工为主要对象,从日本向国内输送华工的原因、过程、结果和遗留问题三个角度来研究。   关键词:日本 华工 青岛   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272-02   日本侵华期间,强掳和役使中国劳工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探究的课题,也是一个至今尚悬而未决的战后遗留问题。1943―1945年间,日本将约4万的中国普通老百姓以及战俘强行掳掠至日本,并迫使他们从事各种强度的体力劳动。在这仅仅两年多的时间里,被迫害致死的华工多达6 830人,受伤者6 778人[1]。本文将以当时输日华工的主要港口所在地――青岛市的档案文献为主,辅以天津市的相关档案文献、劳工证词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分析1943―1945年输日华工及相关遗留问题。   一、日本向国内输送华工的起因   1943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中军队作战失利,日本持续加大兵力,继续作战。此时,日本国内劳动力不足的矛盾终于激发,日本为了保证在以后的军队作战中补给充足,便把目光放在了作为日本占领下的沦陷区的华北地区。正如“华北劳工协会”① 成立时所认为的“华北为日本在传统上为东亚劳动力之供给源泉地” [2]。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内阁在1944年2月28日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促进华劳务者移入内地案》,正式开始了对中国劳工向日本国内的强制性输入。“而且,在3月的‘1944年度国家动员计划’需要数额中迅速采取了对应措施,按规定要移进华人劳工3万人之多。” [4]但是,实际上有4万多人被迫输入日本。   日本向国内输送华工的概况: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政府加速了从中国向日本国内输送劳动力的脚步。本文主要以青岛港输送的劳工为主要对象加以论述。   1.中国战俘劳工的职业和在日本从事的劳动。笔者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档案馆的部分资料分析,掳掠至日本的中国人的职业和身份,大体上可以分为:一是战俘;二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三是囚犯和沿街乞讨者。这些劳工到达日本后所???从事的工作为矿业(煤炭、金属);国防土木建筑业;重要工业(钢铁、造船、轻金属、化工工业方面);港湾及陆运装卸等[3]。   2.中国战俘劳工的死亡和受伤人数。据《外务省报告书》记载:被抓去日本的中国战俘劳工从上船离开中国到日本投降后回到中国,前后一共死亡6 830人[1]。这些保守统计出来的数字还不包括那些回国后死去的在日本受到重伤的劳工。据所收集的资料中,中国劳工重伤死亡率达到22.24%。在《外务省报告书》中所记录的467起劳工残疾情况中,工伤153起,私伤9起,疾病为305起[1]。这些劳工在日本超负荷的重体力劳动下,再加上饮食、住宿条件的恶劣环境,使得这些劳工身上都受到或重或轻的伤害,还不包括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因为没有明确的标准,所以难以统计,以上数据还不包括那些已经死亡的劳工。据在日本北海道三菱煤矿劳动的河北省唐山市的许子良回忆:“我们给日本人干活,还不如一个犯人的待遇好呢。吃的、喝的还不如牲口;穿的破衣烂衫,挨冻受饿,日本人简直就不把我们当人看。” [4] 在日本九州、本州的劳工的遭遇也大同小异。   3.中国战俘劳工的年龄构成。在《外务省报告书》中记录的劳工的年龄中,11~15岁有157人,16~19岁有2 583人,20~29岁有17 044人,30~39岁有10 606人,40~49岁有5 561人,50~59岁有1 520人,60~69岁有236人,70~78岁有12人 [1]。以上所列的年龄构成的数据可以看出,日本国内需要的是重体力劳动者,但是日本在掳掠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按照日本制定官方计划行事,他们采用掠夺的方式随便抓人。为了凑够人数在抓捕的过程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要知道这些年幼的或者是年老的劳工并不能很好的弥补日本国内的劳动力不足,在一系列的重劳动过程中,他们的下场是很悲惨的,用这些劳工来补足人数也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华北地区由于战乱等原因人们背井离乡,青壮年劳动力的不足和华北地区沦为日本统治区下中国人生存环境的恶劣,朝不保夕。   二、日本向国内输送华工的结果和遗留问题   1.遣返华工的结果。日本战败后,并没有立刻组织中国劳工回国,而是刻意的封锁战败的消息。因消息的闭塞,劳工们直到9月下旬才渐渐知道中国战胜的消息,劳工这才举行示威游行,强烈要求回国。日方迫于劳工的反抗,中国方面的要求和国际舆论的压力,这才把掳掠到日本的中国劳工释放,组织回国。劳工回国总数为31 917人;在日本投降前回国只有1 180人,在投降后回国的有30 737人。①   2.遗留的问题。从国民政府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