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刑事侦查中心理测试结论.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刑事侦查中心理测试结论

浅析刑事侦查中心理测试结论   摘要:关于心理测试结论能否作为证据使用,理论界争议颇多。但心理测试结论作为一项科学技术,本身是客观中立且没有立场的。而在侦查实践中,心理测试结论被广泛运用也是不争的事实。完善心理测试技术,不仅有利于其作为一项科技证据更好地应用于侦查,也有利于对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权利保障。   关键词:心理测试结论 证据分析 完善构想      一、引言   心理测试结论,“是指由专门的技术人员(测谎员)按照一定的程序步骤,运用专门的测谎仪器设备记录被测试对象在回答所设置的问题时某些生理参量的变化并加以分析判断,作出被测试对象是否说谎的结论”。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对心理测试结论做出规定,对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问题予以明文规定的法律文件只有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关于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的请示》的批复。立法上的缺失使得心理测试结论在实际运用中非常随意和混乱。   二、完善我国心理测试结论   理论界和社会大众对心理测试结论的的不信任的产生,关键是对结论的生成机制和结论的客观中立性有怀疑。那么对心理测试结论技术本身、生成程序及结论本身的证据资格(更重要的是规定结论的排除规则)予以完善,或许会增强心理测试结论的客观中立性,进而增加对心理测试结论的信任感。   (一)心理测试技术本身的完善   心理测试结论,“是通过检查被追诉人对犯罪事实有无心理痕迹来判断其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一种科技证据”。根据我国学者的调查结果认为准确率在90%以上,作为一项准确率尚值得怀疑的科学技术形成的结论作为证据,出于对人权的保障和控制犯罪的考量,技术本身仍需要完善。   1、合格的测试仪器和测试环境   测试仪器在心理测试技术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定,实践中的测试仪器规格不一,且提供仪器的市场鱼目混杂,导致仪器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仪器这一硬件的品牌记忆型号对此技术的准确率有影响,进而对心理测试结论的准确率有较大的影响。为了确保心理测试结论对犯罪嫌??人的保障和对犯罪的控制的双重目的实现,有必要在立法上统一规定测试仪器的规格和型号。   另外,测试的环境适格与否不仅是对被测试者的人权保障的问题,更会影响测试的准确性。合格的测试环境包括适宜的室内温度、不是太大的房间、尽量使被测试者感到舒适、光线适中即不太强也不太弱、尽量没有噪音减少被测者的分心。   2、关于测试问题的完善   心理测试中有两种测试方法:其一是犯罪情节测试法;其二是准绳问题测试法。对于前者,保密性情节越多则测试结论的准确性越高;后者的问题设计则是使无罪者尽量说谎,使有罪者表现出焦虑和不安。故关于测试问题的编制和提问的方式至关重要,并且测试员的提问语速要适中。   另外,在测试中的其他纯技术性不足也需要完善。此技术提高不仅会使结论可靠性增加,也会提高打击返祖的准确率,同时保障嫌疑人的权利。   (二)心理测试结论生成过程的完善   1、心理测试主体的完善   测试者的素质对测试的准确性影响最大,而实践中测试者的素质亦是参差不齐。正如一位心理测试专家所言:“就像日本的做法一样,设想中国也采用同样的做法,规范测谎员的行业标准,要求测谎员具有心理学硕士以上的教育程度并经过严格的训练和锻炼,而不是中国现存的1到3个星期的测谎员培训,那么也许中国法庭同样也会常规地允许测谎作为证据进入法庭。”可以从中看出我国的测试者存在的问题,要对此进行完善,可以考虑如下方面:有权进行心理测试的侦查机关应有级别的限制,从事测试的人员应当有学历、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要求,不完全具备者不得进行心理测试。   2、完善对被测试对象的限制   根据刑事诉讼目的的理论,对心理测试对象的确定,不仅仅要从控制犯罪的角度来考虑,更重要的是从人权保障的角度来考虑。   根据实践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四方面来规定对心理测试对象的限制:①首先要确定的是在侦查机关羁押一段时间下的嫌疑人不得立即被测试,至少应在其变更为较轻的强制措施后给其一定的时间来恢复后才能进行测试;②对于刑法中法定的不得适用死刑的人员,出于人道主义和人权保障,在侦查中同样也不得进行心理测试。包括三类人员,一是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因为未成年人的心智还未成形,且可塑性较强,为了配合实体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在侦查中也不得运用心理测试技术对其测试;二同理,对实体法上规定不得判处死刑的另一类人员就是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包括在羁押中为了适应死刑而强制进行人工流产的;三是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但是使用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可以适用。对此类人员不得进行心理测试最能体现刑事诉讼动态目的,即处于人权保障的理念审判时年龄较大时,不得进行心理测试;而针对那些手段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