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住区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历程异同.docVIP

浅谈中国住区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历程异同.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中国住区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历程异同

浅谈中国住区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历程异同   摘要:通过对概念解析、中国住区发展历程以及西方住区发展历程的探讨,对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作出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住区发展居住空间 邻里空间 工业化   1 概念解析   1.1 住区包括住宅及与其相关的道路、绿地,以及居住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设施等,因此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其范围可大可小,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等。   1.2 住区建设侧重于区域范围内居住功能的实现以及居住环境的形成。   2 中国住区发展历程   2.1从建国初期到目前,已经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城市住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着“封闭-开放”的循环变化过程   2.2从单纯模仿国外模式到结合国内实际逐渐探索出符合我国现状居住文化的住区   2.3建国前:   (1)周代:里(密集而规整的道路网格分隔)   (2)唐代:坊(严格的管理制度,设坊墙、坊门,实行宵禁)   (3)北宋:商业街、坊巷(集市、商店、夜市,住宅面街、商住混排)   (4)明清:与北宋住宅形式相比变化不大   2.4建国到70年代中叶 :   (1)居住空间基本呈开放性,边界仅采用树木或绿篱分隔   (2)居住空间营造主要以改革内城区居住环境及在城市边缘区新建“工人新村”为主   (3)出现由单个企业兴建的大批分散而平等的城市边缘居住区和企业职工住宅,城市居住空间被划分为以工作单位为基本居住单元的居住空间,即所谓“大院”。   2.5文革后-80年代末:   (1)出现大片工业区、商贸区、职工单位大院等,居住建筑呈现出一种朴实简约的风格   (2)过于模式化:统一的设计、统一的材料、统一的技术,居住区内的环境设计基本上无从谈起   (3)建筑外观: “方盒子”的特点,裸砖外墙,混凝土外墙   (4)环境特点:行列式布局方式,缺乏绿色空间      2.6 90年代:开放性   (1)单位大院逐渐瓦解,出现的封闭住区很少,除了一些社会名流和富有的私人企业主的别墅和高级住宅区。(如广州一直保留下来的新河埔别墅群)   (2)建筑被复制,住区被复制,城市变得缺乏识别性,没有生气没有特色   2.7 90年代后   (1)“大盘时代”“造城运动”,以广州为例,“华南板块八大楼盘”、“东部板块”,新建住区的用地规模不断打破纪录。   (2)风格开始多元化 :西班牙风格、现代风格、英伦风格,新中式风格等等。   (3)对住区的环境要求也开始提高,园林景观行业蓬勃发展 。      3 西方住区发展历程   背景:西方发达国家19~20世纪,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激增,特别是城市产业工人的增长,导致大规模的住宅建设,从而出现了新的居住区。这些居住区改变了城市面貌,使城市达到了新的规模和体量。   3.1二战前的发展   (1)截止到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城市建设是没有社会学家的参与的,城市建设主要围绕技术问题的解决和考虑城市景观。   (2)大家庭的解体以及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和单人家庭的出现,许多小型住宅被兴建。   这一时期在新居住区出现了新的现代住宅平面,如外廊式住宅、两跨住宅、住宅阳台、全套住宅(带厨房卫生间)以及并联住宅等。   这些新式住宅结构比先前更为合理,而其所在住宅区环境优美,有着大面积的绿化。   3.2 50年代   (1)重点在重建被战争破坏的住房和新建被战争毁坏的城市。   (2)建设以分散开放的形式为指导思想。住宅以条式多层和点式高层为主。居住区密度低,采用功能分区,住宅自由布置在大片绿地上。在规划设计上,打破了以往的周边围合住宅模式、街道塑造和轴线传统布局等手法,呈现自由流线格局。   3.3 60年代-郊区化   (1)除了市区内重建住宅外,开始在市郊建造大型的居住区。   (2)大型居住区由国家资助,居住区的大小以相应的“学校区”居民为单位,大约7 500人。居住区内主要是3~4层条式住宅,在居住区中心有个别高层住宅作为标志。   (3)私家汽车迅猛发展,满足汽车使用”成为居住区规划的要求。   3.4 70年代~80年代   (1)住宅和居住区发展的分水岭,大规模的住宅建造开始减少。内城旧居住区的更新和现代化改造开始成为住宅发展的重点。   (2)开始注重环保和保护历史传统建筑及街区,城市发展方向更多地转向了已存的旧建筑的小规模更新改造,更在小范围尝试设计建造节约用地、生态型和节能住宅。   3.5 90年代以后   (1)城市扩建有了进一步发展,住宅区设计更强调个性和城市性。功能混合和限制汽车交通以及发展公共交通和通讯成为主要手段。    (2)延续80年代城市改造更新的建设重点,人们提出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