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行政征用人本思想.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我国行政征用人本思想

浅论我国行政征用人本思想   摘要:目前,行政征用是行政主体活动过程中比较薄弱的一环,行政征用制度从设计到运行都不同程度地缺失对被征用人合法权益的充分保障。在征用过程中,特别是对土地的征用中,践踏公民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通过对行政征用制度所存缺陷的认识和分析,提出了构建“以人为本”行政征用制度的理念和设想。   关键词:行政征用;补偿;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201-02      一、行政征用的相关基础知识   通常认为,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出于公共目的,为满足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强制取得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的财产使用权或所有权,并给予合理补偿的行政行为。学者们虽然还有不同的定义方法,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即基于公益大于私益的需要以及紧急状态下,强制无特定责任之相对方对其合法权益做出牺牲,并给予合理补偿的一项行政法律制度。根据通常的观点,行政征用具有公共目的性、补偿性、强制性、权属移转性等特征。众所周知,国家制定征用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征用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侵犯被征用方的合法权益,引起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双方的分歧显得更加明显,有时甚至会导致命案的发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征用的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土地,而是扩大到土地以外的其他财产权。具体而言,行政征用大致有三类:一类是永久性的征用,如对集体土地的征用,它意味着所有权的转移;二是应急性、临时性的征用;三是对相对人劳务的征用,如遍布城乡的各种非以工代费性的临时工、征召义务兵等[1]。   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后,政府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命令指挥型”政府更多地向“服务型”政府过渡。在建设法治社会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今天,行政行为以人为本的观念也渐入人心,但不可否认的是,受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这种“服务型”的政府要想真正走向群众之中,实现“大众化”,真正成为人民的政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行政征用制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构建和谐的征用制度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我国行政征用制度缺失人性化的具体体现   (一)行政征用的立法规制不足   我国现行宪法第10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4款也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此外,《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人民警察法》等法律中也有对行政征用的原则性规定,这些规定成为我国行政主体实施行政征用的主要依据。但是,我国至今尚未有一部对行政征用制度作出统一规定的法律。现有立法对征用权的设定、征用程序以及补偿措施等都缺乏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征用权事实上难以受到限制,容易造成公权力的滥用,从而侵犯个人的合法权益。   (二)行政征用的行使主体过于分散、混乱   现今各国的立法大多肯定征用主体只能是国家,由政府行使征用权,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也只是规定国家可以作为征用权的行使主体。由于立法未能对征用权予以规范化,导致许多行政机关以“国家”的名义乘机实施征用行为。此外,在特定情况下,允许“政策”设定征用权,由于政策制定者的多样性,则使征用权主体更趋五花八门,权力交叉、冲突现象严重,对于征用补偿责任往往互相推诿扯皮,使征用工作不能圆满完成[2]。   (三)对“公共利益”的认识和界定不清楚   行政征用是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为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但何为“公共利益”,学术界和事务界尚无统一的界定。发达国家的立法及通则认为公共利益应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必须有公共使用的性质,二是必须有公共利益的用途[3]。我国宪法、法律也规定了行政征用以满足公共利益为前提,但何谓公共利益,如何确定公共利益,我国宪法和法律却没有具体规定。实践中,以经济建设作为“公共利益需要”而征收土地的现象普遍存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所谓的“公共利益需要”的经济建设项目已不再具有公共目的之性质,此时,必须具体明确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禁止盲目地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去损害相对人的权益。   (四)行政征用缺少具体必要的征用程序   在现代社会,程序控制是保障行政权合法、正确行使,防止其滥用和侵犯公民权利自由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行政征用制度中,除土地征用外,大多数征用行为无程序规定或仅有非常简单的规定。即使在土地征用程序中,《土地管理法》也只是规定了审查、批准、备案、登记、公告等程序,而且我国的土地征用公告程序只是作为附属程序置于批准之后,目的也只是用于权利人的权利登记,对征用并不能起到监督作用。此外,我国的征用程序缺乏公开性和公正性,没有确立公众参与、公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