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文疃镇村居系列故事第八篇《新店子》.doc

文疃镇村居系列故事第八篇《新店子》.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疃镇村居系列故事第八篇《新店子》

新店子 文疃镇驻地东南角,有村,名:新店子。“店子”源于古代坊店,“新”大抵是与“潘店子”相较而得。新店子,名如其意,新的坊店区。 新店子的村名故事自然也就是坊店的故事。 与当前社会,商人的社会地位不同,在古代,士农工商,平民所选行业当以“士”为先,“商最次”。可在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的行当里尚有一席之地,这既说明了商人的自由性,也说明了商人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商人行列,在古代虽然不是下九流的行当,但也称不上多么崇高,对照今天,不得不感叹,社会的进步啊。 像是心性兴趣决定职业,很多时候一个人兴趣所在,决定了他的“路”的选择。有了兴趣,自然爱钻研,也就容易出成绩,要不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 最早到新店子开坊店的魏姓老祖名讳不可考究,文中暂以魏祖代之吧。 魏祖老家草岭前村,家中种了10多亩薄田,有兄妹六人,魏祖排行老三,人称魏老三。 魏老三,打小灵透,手工、耕作学啥啥会,但就是上学不行,三年蒙学,五年小学,经史子集,除了子部术学,其他的都是一塌糊涂,尤其那圣人文章,是背过就忘。待小学毕业,其父看其确是不是读书的料,就让他下学农耕了。 魏老三如是成了名小农民。农耕一事,多是看天赏,风调雨顺自是五谷丰登,反之,则收获可怜。魏老三其实对农活不是那么上心,为啥,即使丰收年,也不过囤里多些存粮,没有经济收益。闲暇时,他编蓑衣,织草鞋,到那古道边卖给驮商。 西周起,自莒城至青州修战道称:齐莒战道,至西晋,战道改称“青沂古道”。两千年多年的历史中,青沂古道除发挥其重要军事作用外,还为人们的生产、生活,贸易、往来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方便。在没有战争的岁月,长长的驼队,在有节奏的铃声伴奏下,稳健的沿路跋涉。吱吱作响的木轮车,滚动在尘土生起的路面。疾驰的驿马,奔波在沿途递铺之间。在不停的运动中,渤海出产的鱼、盐,山东半岛的丝绸、山果、煤炭、陶瓷等,沿这条古道,运往鲁南、苏北……南方的茶叶、稻米、竹器、食糖,由此古道运来山东。燕京的文书经此向南传递,江淮的丝竹之声沿路向北传播,为南北方的交流、东部中国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