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索门头湮没古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秭归索门头湮没古城

秭归索门头湮没古城   以险峻闻名于世的长江西陵峡并非全然是峭壁险滩,其西侧的香溪宽谷地区,江面宽阔,地势比较平缓,是三峡地区古今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之一,古代文化遗址分布比较密集。   香溪宽谷:古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   东门头遗址位于香溪宽谷东端的长江南岸,其西北距秭归县城约三公里,东北距香溪镇约一公里,面积约25万平方米。它北临长江,南依高山,西隔一条南北向冲沟,属于典型的长江三峡缓坡山地遗址,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次对遗址进行勘探、测绘与发掘,根据遗址的自然地貌犄点,将其目西向东分为A、B、C、D四个区域。实际发掘面积约10000平方米,出土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陶、瓷、铜、铁等珍贵文物干余件,基本上明确了东门头遗址的文化风貌、特征及城址的总体布局。   “太阳人’:七千年前石刻   遗址最早的文化遗存属于城背溪文化时期、年代距今约7000年左右,分布在D区。该区临江部分多被雨水冲毁,地表所见城背溪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鬲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15米。   城背溪文化时期的文化层多,被破坏,仅发现少量烧烤蚌壳、鱼类的活动遗迹。其遗物集中出土于黄沙土层下,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火候低,易破碎,多饰绳纹和刻划纹。器物多釜、罐、钵、支座及少量的锥足鼎。石器制作粗糙,刃部一般磨制,器身则多琢痕,主要有斧、锛、砺石类。另有少量的骨器、蚌饰及大量的鱼骨等动物骨骼。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在此发现的一件造型古朴的“太阳人”石刻。该石刻为长条形灰色砂岩,长105厘米、宽20厘米、厚12厘米,表面平整,两侧打制规则,背面凹凸不平。在它的表面上端琢刻一光芒四射的太阳,中部阴刻一细长简练的男性,其脸面清晰,身躯四肢写意,男根写真。另在此男性腰部两侧分别雕刻两个好似星辰的圆形体。   整个图案浑然一体,形象生动。尽管缺乏“太阳人’石刻的层位学依据,但从其造型特征及附着物等因素分析,它的年代可归于城背溪文化时期。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太阳人”石刻,对研究当时的宗教、义化、艺术???有重要意义。   商代的文化遗存分布在C区,保存面积约300平方米。除文化层外,发现有三峡地区比较罕见的袋形坑。出土遗物比较丰富,除了大量的鱼骨、兽骨外,陶器以夹砂褐陶和泥质灰褐陶为主,多饰绳纹、凹旋纹,有少量的方格纹、S纹、贝纹,器类主要为釜、豆、缸、盆等,特征与宜昌三斗坪、中堡岛、秭归王家坝等到遗址的商代遗物相似。      汉至明清,叠压的古城遗址      汉至六朝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布比较零散,似有一定的布局。在遗址的D区发现数座烧制板瓦、筒瓦的陶窑和方坑。陶窑均残,平面呈长方形。残存窑室、火道、烟道、火膛、瓦砾等,可能是当时的窑场。   在遗址的C区发现一批长方形土坑坚穴墓,皆单人葬,随葬灰陶绳纹罐,可能是当时的墓葬区。在遗址的A区和B区发现零星的灰坑、文化层,遗物多为罐、盆等,则可能为当时的主要生活区。   唐代的文化遗存比较少见,仅在C区发现―座残石室墓,人骨零乱,随葬品有瓷碗、钵、罐、铜钱等。   宋代及其后城址的勘探与发掘是东门头遗址考古工作的重点。勘探结果显示,该城址的东、南、西城垣多利用山脊峭壁为自然屏障,另在其低平、险要之处用石块叠砌的墙体仍依稀可辨,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保护体系。   而濒临长江的北城垣被晚近的堆积掩埋,纯为垒筑而成。北城垣与东西城垣的交接处已经完全被现代的一条东西向道路破坏。其中东、南、西、北城垣分别长约320米、550米、500米、550米,平面呈不规则方形,面积约21万平方米,包括遗址的A:B、C三个区域。城内的三条南北向溪沟已将所经之处冲毁,加之多次滑坡,其东南和西南部的山体基岩多裸露,相关遗存亦荡然无存,只有北部和中部的保存状况相对较好。   对北城垣的解剖表明,城垣修筑于宋代,元代和明代又一次修建,保存的城墙体损毁严重,皆残垣断壁。以北城垣中段的解剖为例:   宋代的城垣墙体宽约6.2米,高约4.5米,用红色、灰色、黄色黏土夹碎石分层夯筑而成,夯窝不清楚。其外侧用灰砖或石块包墙,错缝浇石灰浆叠砌,内侧用石块叠砌包墙,表面涂抹石灰。墙垣墙基宽约13.5米,高约0.5―2.2米,直接叠压在六朝时期的文化堆积和红色砂岩上,用红褐色黏土和红色黏土夹碎石夯筑,其外侧用规整的石块错缝叠砌护基。   元代的城墙宽约10.14米,高约0.52米。用黄褐色、灰色、红色土及石块分层夯筑,夯层不规则,夯窝不明显。其外侧用大石块包墙,浇石灰浆错缝叠砌,内层包墙不清楚。其城墙内侧直接叠砌在宋代城垣墙基的外坡之上,外侧则叠压在山体基岩和生土之上。   明代的城墙宽7.7米,高约1.95米。其外侧用小石块浇石灰浆层层叠砌,宽约1.7米,每层厚约0.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