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语文阅读教学中主干问题的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阅读教学中主干问题的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中主干问题的设计 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缪爱明 提要:“主干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起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能够形成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认识它的特点、作用,有助于设置问题和进行提问;把握设计方法,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和创造阅读文本。 关键词:语文阅读 主干问题 设计 一、为什么要设计主干问题? 设置问题和进行提问,是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但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课堂上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美析。提问设计的不到位,让一堂课看似七嘴八舌、气氛活跃,实则哗躁有余,浮泛浅表。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课堂教学“主干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干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让语文课堂多一些品读、感悟、玩味、思考和涵泳。从学的角度来说,可以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和他们思维的转折处;从教的角度来看,最佳时机一般是:教学内容的关键处,教学内容的疑难处,教学内容的精华处,教学内容的矛盾处,教学内容的深奥处时等。 二、什么是主干问题? 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主干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教学板块的支撑力,能够形成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特点如下:①它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有价值的问题,是这堂课非解决不可的问题。②它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③可使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个主干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引领学生进行圈点勾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或讨论、辨析、评说等一系列活动。 对于后两点,各举一例:教学《孔乙己》,可以围绕着“笑”字提出一连串问题:“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出来,心中还有隐隐作痛之感,这是为什么?”这是围绕着“笑”字“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掘文中蕴涵的深意。再如,鲁迅先生在《故乡》的最后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生对这一富有哲理性的警句,往往不容易一下子理解,教师可抓住这句话中“路”和“希望”的关系:“鲁迅先生在这里说的路,只是简单地指地上的路吗?它比喻什么?”(比喻人生之路、社会之路)接着,教师可再问:“‘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说明什么?” 讨论、辨析后,学生可知:希望是靠人们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的。最后,教师还可以问:“请你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作文,行吗?”这个“路”和“希望”关系的主干问题,可以引起一系列活动的。 三、主干问题的作用有哪些? 1.简化教学程序。主干问题的出现大幅度减少了课堂上的无效提问、无用提问,制约了课堂上无序的、随意的、零散的问答,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板块,使学生在简练的教学程序中目标更为明确,有的放矢。 教学《祝福》,首先以祥林嫂的死为切入点,教师提出问题:祥林嫂是如何死的?是什么加速了祥林嫂的死?元凶是谁?不仅把文章的整体抓了起来,而且提起学生的兴趣。 2.深化教学内容。“主干问题”使提问精粹,有利于形成“读、问、议、讲”等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深化教学内容。应当说,主干问题教学特点为语文与人的教育、语文与人的气质培养提供了一片良田沃土。教学《老王》时,在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基础上,我提问:①老王是不幸的人,那请问作者是个幸运者吗?为什么?(文革时,作者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下干校劳动改造,被批斗,所以他们也是不幸的。)②作者明明处境不好,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因为他知足常乐,他们的幸运也是相对于老王的不幸而言,这反映了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的同情,也反映了作者的善良。)③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和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症,便送他大瓶鱼肝油。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计。老王送来香油、大鸡蛋,不能让他白给,也给了他钱。)④可是作者仍然觉得对老王愧怍,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讨论一下,用“愧怍的是……”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参考答案如下:“愧怍的是与老王的交往一直是以金钱来衡量,没有体会到老王一贯对自己的好,总以为用金钱就能表示不欠人家的情了。(太看重金钱)”“愧怍的是关心老王不够,人家临死之前拖着病残之躯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