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后雁模式与汽车产业转移.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后雁模式与汽车产业转移

论后雁模式与汽车产业转移   摘要:通过对雁形模式到后雁模式的回顾以及汽车产业的转移分析,印证了模式转变影响下的汽车产业转移,并对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做了简单的设想。   关键词:后雁模式;汽车产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025-01      1 雁形模式到后雁模式的过渡      雁形模式是产业转移的一种选择,是基于产业转移的过程特征的一种模式。   雁形转移模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从产业转移的过程特征或形态的角度归纳出来的著名模式。赤松要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分析了发达国家和日本之间的产业空间转移现象,归纳出“产品进口、国内生产、产品出口”三个阶段的雁形产业转移模式,并认为,后进国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学习先进国的产业发展经验,吸收其资本和技术,发展相应产业。传统“雁行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战后以来,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日本依次把成熟了的或者具有潜在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后者又将其成熟的产业依次转移到东盟诸国,80年代初,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开始参与东亚国际分工体系,勾勒出一幅以日本为“领头雁”的东亚经济发展的雁行图景,在他们之间形成了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一资本技术密集产业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   东亚经济的传统雁行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垂直型分工为主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传递体系,其建立与维持的前提是东亚地区各经济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与层次性。但是,这个前提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后雁行模式”时期。   所谓“后雁行模式”时期,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目前东亚区域分工与经济发展本质上仍然是传统“雁行模式”的延缓,这是由当前东亚各国(地区)之间依然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所决定的,特别是东亚的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很低,所以传统“雁行模式”仍然会在相当大的范围,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东亚地区有继续存在的条件与基础,而且这在客观上也有助于东亚地区各经济体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地区)产业结构的???级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目前东亚区域国际分工体系正逐步向新的水平型网络化区域国际分工体系过渡。这种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的特点是:在宏观上,日本,四小龙、东盟诸国与中国之间相互的水平分工关系正逐渐增强并最终会占据主导地位;在微观上则存在着以日本、四小龙跨国企业为核心的,在东亚地区构建的网络化跨国生产体系,即通过企业内部国际分工,将产品的设计、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在本地区进行区位上的优化配置。相应地,建立在东亚地区未来的这种新的水平型网络化国际分工体系基础上的发展模式,与雁行模式相对,更是可以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各国之间相互超越、相互牵引的“群马模式”。      2 后雁模式在汽车工业的体现      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和转移很好的体现了雁形模式到后雁模式的演变,而且接着后雁模式,以中国为首的新型雁阵或者群马模式将替代旧的以日本为首的1日雁阵。接下来我们进行具体分析。      2.1 世界汽车产业转移殛特征   自1885年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在欧洲发明至今,100多年来国际汽车产业已出现了4次转移。   世界汽车业的第一次转移出现在20世纪初期,美国人首创了流水线大批量生产体系,美国取代欧洲成为汽车强国;第二次转移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欧洲人将产品差异化和大批量生产结合起来,向以美国为代表的大批量生产方式提出了挑战,欧洲车企高举产品差别化和大批量生产相结合的大旗,重新站上了汽车强国之列;第三次转移出现在60年代后期,日本人借助生产组织方式的突破,生产出了价格低、品质上乘的汽车,擅长精益生产的日本汽车业惊人崛起,随后进入美国、欧洲市场,与美、欧分庭抗札。如今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就是日本的丰田汽车;第四次转移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使全球化资源配置成为可能。每一次国际汽车产业转移中,新进入者都以低档车为突破口,如当年福特汽车畅销的T型车,大众汽车的甲壳虫、日本的节油低价家庭轿车;其后通过提升核心技术,来缩短与先进者的差距。每一次国际汽车产业转移都涌现出一个大型汽车企业,如美国的通用汽车、德国的大众汽车、日本的丰田汽车。   这4次转移都有共同之处,每一次都与技术创新或生产、组织方式转移紧密联系起来,即通过生产系统或产品方面取得创造性的突破,使国内需求膨胀得到满足,并形成强有力的出口势头。每一次产业转移输入地一般从低档车生产人手,汽车价格随着产业的转移和升级换代不断下降,使输入地市场需求不断壮大,最后成为汽车业中的霸主。单看第三次转移,日本就采取了雁型模式战略,60年代后期,日本从进口美国汽车转而逐步的消化吸收并积极生产进行进口替代的过程,到了70年代后期,日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