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 先进制造工艺 现代制造工艺技术包括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精密成型技术以及特种加工技术等。 (1) 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采用去除加工(精密切削、磨削、研磨等)、结合加工(离子镀、晶体生长、激光焊接、快速成型等)、变形加工(精锻、精铸等)等加工方法,使工件的尺寸、表面性能达到极高的精度。现在的精密、超精密加工已经向纳米技术发展。 (2) 精密成型技术。精密成型技术是生产局部或全部、无余量或少余量半成品的工艺方法的统称,包括精密凝聚成型技术、精密塑性加工技术、粉末材料构件精密成型技术、精密焊接技术及复合成型技术等。其目的在于使成型的制品达到或接近成品形状的尺寸,并达到提高质量、缩短制造周期和降低成本的效果;其发展方向是精密化、高效化、强韧化和轻量化。 (3) 特种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是指那些不属于常规加工范畴的加工,如高能束流(电子束、离子束、激光束)加工、电加工(电解和电火花加工)、超声波加工、高压水加工以及多种能源的组合加工等。特种加工技术因其各自的独特性能而在机械、电子、化工、轻工、航空、建筑、国防等行业以及材料、能源和信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 表面改性、制膜和涂层技术。表面改性、制膜和涂层技术是采用物理、化学、金属学、高分子化学、电学、光学和机械学等技术及其组合技术对产品表面进行改性、制膜和涂层,赋予产品耐磨、耐蚀、耐(隔)热、抗疲劳、耐辐射以及光、热、磁、电等特殊功能,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和赋予新性能的新技术的统称,是表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自动化技术 制造自动化是指用机电设备取代或放大人的体力,甚至取代和延伸人的部分智力,自动完成特定的作业,包括物料的存储、运输、加工、装配和检验等各个生产环节的自动化。其目的在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在制品数量,节省能源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 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柔性制造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检测及信号识别技术和过程设备工况监测与控制技术等。 4. 系统管理技术 系统管理技术是指企业在市场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到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使制造资源(材料、设备、能源、技术、信息以及人力)得到总体配置优化和充分利用,使企业的综合效益(质量、成本、交货期)得到提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组织、控制及协调的方法和技术的总称。它是现代制造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最终效益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系统管理技术包括工程管理、质量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以及现代制造模式(如精益生产、CIMS、敏捷制造、智能制造等)、集成化的管理技术、企业组织结构与虚拟公司等生产组织方法。 1.3 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世界制造业现状 1. 美国制造业的竞争策略 制造业是美国经济的主要支柱,美国财富的68%来源于制造业。1991年9月,在由美国总统办公厅指定的国家关键技术委员会向总统提出的双年度报告中,认定制造领域的国家关键技术包括: (1) 柔性计算机集成制造; (2) 智能加工设备; (3) 微米级和毫微米级制造; (4) 系统管理技术。 1992年国家关键技术委员会又提出将先进制造技术作为国家关键技术。近几年来,美国政府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 1994年从财政年度预算中拨款14亿美元支持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开发; (2) 先进技术计划(ATP)1992年已有60个项目获得资助; (3) 实施小企业革新研究计划(SBTR); (4) 实施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ERC); (5) 实施战略制造计划(STRATMAN); (6) 实施有益于环境的制造计划; (7) 实施制造科学与技术计划; (8) 建立航空航天、电子、机床等领域的敏捷制造研究中心; (9) 在一些大学设置制造工程系、专业、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10) 在美国科学基金会中,制造工程与科学在工程领域列为独立学科,以强化对其的支持。 分析美国在先进制造技术基础领域的研究现状,其发展趋势大致如下: (1) 面对大制造业,用户需求启动研究。 (2) 在制造业和制造技术较为发达的基础上,注重制造模式的研究。 (3) CAD普及率达60%以上。 (4) 在传统冷、热成型工艺基础上,发展精度较高的成型工艺技术。 (5) 发展特种与复合加工工艺,如高能束加工工艺等。 (6) 利用应用软件、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建造新一代智能化机床和智能化加工单元,通过建模、仿真来优化车、钻、铣、磨、模和注塑成型工艺过程。 (7) 生产准备工作柔性化和柔性工装卡具,近几年成为制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