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变奏——卡姆兰·印斯创作风格技法系列研究之一
变奏——卡姆兰·印斯创作风格技法系列研究之一-音乐论文
变奏——卡姆兰·印斯创作风格技法系列研究之一
陈思
[内容提要]卡姆兰·印斯的音乐带有鲜明的简约主义烙印,在他的作品中,简约风格的精髓得到了大量的体现。但作曲家并不满足于经典简约主义音乐中“微变奏”技术所带来的惯性听觉感受,而是灵活并创造性地运用多种“变奏技术以获得突出的戏剧对比和音乐发展动力一一既保持了简约主义音乐材料集中、形象鲜明的特色,又克服了经典简约主义音乐内容单一、缺少变化的局限性。
[关 键 词]卡姆兰·印斯/变奏
中图分类号:J6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5)03-0095-16
一、作曲家个人经历及相关作品介绍
卡姆兰·印斯1960年出生于美国的蒙大拿州,成长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目前定居于美国。他自幼便受到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少年时代的印斯便能自如演奏曼陀铃、大提琴及钢琴,并先后受到土耳其著名作曲家伊尔汗·巴兰(Ilhan Baran)与穆阿迈尔·孙(Muammer Sun)的提携,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介于土耳其当时的封闭状态以及民族主义音乐运动对创作产生的消极影响,印斯毅然奔赴美国——令其脱胎换骨、弃旧从新的梦想之地。
在美国欧柏林大学期间(1980 -1982,取得作曲学士学位),他的音乐创作趋于抽象化和实验性,作品中常有“扭曲、怪诞”的音乐形象,体现出幽默、怪诞的戏谑风格。此外,他经常将不同风格的音乐语言(土耳其与西方)予以对比并置,制造出有趣的复风格效果。这种“极端对比”手法伴随他至今,是构成其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伊斯曼音乐学院期间【1982 -1987,取得作曲硕士与博士学位,师从于钢琴家戴维·伯奇(David Burge)以及约瑟夫·施万特纳(Joseph Schwantner)、塞缪尔·阿德勒(Samu-el Adler)、克里斯托弗·罗斯(Christopher Rouse)、芭芭拉·库伯等著名作曲家(Barbara Kolb)】,印斯将简约主义与新浪漫主义音乐手法结合使用,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较少,语言相对“西化”。这一时期内,他的主要作品有《钢琴与乐队协奏曲》(“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1984)、《红外线》(“nfrared Only”1985,受纽约青年交响乐团委约)以及《红外线之序》(“Infrared before”,1986)。其中,《钢琴与乐队协奏曲》是一部集浪漫主义情怀与简约音乐手法于一体的经典之作,该作品成为他与纽约爱乐乐团签约合作的桥梁,令其在当代乐坛中赢得一席之地;《红外线之序》是印斯为《红外线》续写的序篇,其内容关乎旅行:作品中的文字标注“Destination1、Destination 2、Destination3…”意为不同的“目的地”,预示着新段落的开始。其中的快速段落使人联想起倒开的列车。
接下来的罗马之行令印斯印象深刻。在此期间,他频繁往返于罗马与土耳其之间,并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其乐队作品《圆顶》(“Domes”,1992)便是作曲家这一时期的经历的反射—一他坚定地认为“建筑形制与灵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并将其对基督教堂与伊斯兰教堂宏伟建筑的敬仰之情寄予作品中。他将唯一的音乐材料(下行四音列)贯穿于作品始终,并通过变奏手法塑造出多个形态各异的主题形象,集中展现出作曲家处理原始乐思的精湛技艺。
他的《第二交响曲》(又名《君士坦丁堡的陷落》“Fall of Constantinople”,1994,受奥尔巴尼交响乐团委约)取材于土耳其同名历史事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由“城墙”(“City and the Walls”)、“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首领的讲话”(“War of the Walls”)、“铁轨上的船只”(“Ships on Rails: The Marine Battle”)以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fallofConstantino-ple”)五个乐章组成。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首次有意识地运用了土耳其音乐元素:除采用民族调式音阶外,他还以西洋乐器来模仿土耳其民族乐器(如:用双簧管、萨克斯管、大管等来模仿唢呐)的音色,制造出生动有趣的仿声效果。他似乎并不满足于管弦乐队自身的声音能量,而将电声乐器作为辅助音源加入其中,使整体音响更加浑厚,富于感染力。
继《第三交响曲》(又名《围攻维也纳》“Siege of Vienna”,1995,受奥尔巴尼交响乐团委约,是印斯的另一部历史题材的交响乐作品)之后,印斯的创作风格发生了进一步变化:作品开始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