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探析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探析 吴兴区八里店二中 汪加荣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的可靠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的知识丰欠与否,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然而当前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现象大量存在,它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试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指出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进一步解决问题提出了试探性的建议。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桥梁,学生可从老师的提问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了解上课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在当前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提问次数过多,具有随意性。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中,许多教师对提问的设计缺少必要的条件限定,问题未经精心设计,随口而出,发问不少,但有效提问很少。如:本校一位新教师开设《傍水而居》的公开课时,我对教师课堂提问的次数进行过记录,在本节课8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共提出大大小小四十多个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是“是不是”、“还有吗”、“再想想,还知道什么”,也就是平均一分钟就要问,老师几乎是“出口成问”,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像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课堂提问现象,在听课的过程中碰见的较多,特别是随堂课中,很多教师课前没有做好准备,课堂随意提问,想到什么问什么,提问过多,过于随意,问题没有经过精心准备,容易让学生产生问题疲劳,于是“满堂灌”便成了“满堂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 2.提问对象过窄,具有偏向性。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历史与社会教师提问的一个共性特点:提问优秀学生、尖子生多,提问中等生、后进生少。记得有位青年教师在上《干旱的宝地----丝路明珠》这一课时,有位思维性强、举手非常积极的同学竟然被抽问了6次,而大多数同学一次也没有回答。可以说这节课教师提问的面比较窄,提问集中于少数优秀学生,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时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提问时即使题目简单,薄弱的学生和优秀的学生同时举手时,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教师选择回答对象时多数偏向优秀学生,这造成了提问的“不公平”现象。时间久了,未被抽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对于老师的提问,不感兴趣,上课不积极,多是机械的接受优秀学生现成的思维成果。这样的提问导致的后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也就谈不上有效提问,更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提问方式单一,具有单向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次上,许多教师大多采用“教师——整体学生”、“教师——个体学生”的师生问答方式。我们不难发现这种问答方式存在着一个重大缺陷:不论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多么高超,提问的方式如何巧妙,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待问”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不敢、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造成课堂提问单向性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怕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自己的知识范围,出现尴尬的局面,所以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只允许学生机械地遵循自己制定的预案,按照教师预定的步骤,来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生成教师想要的结论。试想: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能算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吗?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吗?能实现有效教学吗? 4.提问质量欠佳,具有低效性。许多教师提问质量偏低,主要在于:有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启发意义,如 “是不是啊”“对不对啊”“好不好啊”之类的提问;有的问题题目过大,题意笼统,使学生抓不住答案的要点;有的问题涉及到的内容过多,学生难以把握;有的教师专挑学生不知道的事情为难学生等。对于“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 之类的提问,这种问题浅显,缺少思维性,学生很多时候成了“应声虫”,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智能的发展,使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的学习失去了兴趣与动力,大量的宝贵时间被浪费了,提高课堂效率自然只是一句空话。如:有位教师在上《干旱的宝地----丝路明珠》这节课中,教师展示了一幅绿洲和沙漠共存的图,提问:“你认为沙漠会吞没绿洲吗?为什么?”学生就沙漠会不会吞没绿洲展开了讨论,话题始终都没有离开“会”或者“不会”,并阐述自己的理由。这个问题在这里其实是无效的,沙漠会不会吞没绿洲,并不是这节课应该要探究的,重点是什么原因导致沙漠化,我们该何治理。有的问题教师只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