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困女大学生人生飞翔.docVIP

一个特困女大学生人生飞翔.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特困女大学生人生飞翔

一个特困女大学生人生飞翔   就读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翁锦华,是一名来自边远地区的特困生。家境贫寒的大学生现在每所大学里面都有,然而像她这样有着“异乎寻常”背景的特困生,恐怕就不那么多。      想上学,必须靠自己      命运对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是不公平的。正如植物不能选择土壤,人也不能选择出身。1976年3月25日,在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四都镇盐仓村的一户农家里,降生了第三个女孩,父亲给她取了个充满殷实的名字锦华。翁锦华上面有两个姐姐,还有年迈的老奶奶。在传宗接代意识的蒙蔽下,时隔不久,父亲从外面又抱回一个男孩。一家七口挤在不到20平米的平房里。在愚昧落后、重男轻女的农村,翁锦华自幼便受不公平的性别待遇,比如不能读书,承担家务活多。家人的精力也都放在了弟弟身上,她被忽略,她很少被爱,她成了多余。   翁锦华从小喜欢读书,性格倔强的她不屈从现实的压迫,暗自发愤,依靠学习上的优秀来打败根深蒂固的世俗偏见,要为农村女孩彻底争口气。对命运的抗争,使她出类拔萃。在全村的女孩中,翁锦华第一个考上了初中,第一个考上了高中,又第一个考上了大学。   初中毕业以前,翁锦华的父亲筹资开了虾池和盐场,生意渐渐红火后,家里盖了新房子,添了手扶拖拉机,还是村里第一户看上彩电的人家。两个姐姐读了初中后,都相继嫁人了。翁锦华读到初三时,母亲认为女儿的文化水平已足够谋生,便打算让她到广东打工,当个会计。她不甘心,对母亲说:“我还想念书。”母亲见劝不住她,只好依了她。可天有不测风云,1993年夏天,几场突如其来的强台风,袭击了这个滨海的小渔村,翁家的虾场和盐场被席卷一空,损失惨重。眼见100多万元的副业顷刻间化为乌有,翁锦华的父母愁得夜里睡不着,几天工夫,父亲头上的白发明显增多。所有的财物都拍卖掉了,家中变得一贫如洗,可仍然债台高筑。当初开盐场的大部分钱,都是找朋友和亲戚借来的,家里出事后,讨钱要债的人每天接二连三地登门。父亲每次从外面回来都做贼似的东瞅西看,看家里是否堵着要债的人,然后飞快地闩上房门以防追债的人闯进来。由于欠债,翁锦华的父亲被人告上法庭,一个月内让法院几番传唤。这天半夜,翁锦华从梦中惊醒,忽见屋子里进来几个穿制服的人,他们不由分说把父亲推上了车,抓进了拘留所。此时翁锦华家确实还不起债务,家里凡是值钱的东西早已让要债的人拉走了。几次进出拘留所后,她的父亲为躲债只身逃到了广东至今没敢露面。   父亲走后,家里的天塌了,母亲整天掉眼泪。无奈之下,两个姐姐想办法借了点钱,先把追债最紧的债主的钱还了,以解燃眉之急。这一年,翁锦华以优异成绩考上县高中,但她高兴不起来,背着母亲哭了好几次。高中一年费用需1700元,家里哪有这么多钱供她继续上学!父亲走了,姐姐出嫁了,现在家里只剩下老弱妇孺,妈妈、奶奶、不懂事的弟弟和她。父亲离家后,到家中要债的人依然很多,因为还不了钱,有的人就以死相逼,带着绳子和农药威胁要死在翁家。有的特别不尽人情的债主逼得母亲跪地求饶。在这种处境之下,翁锦华也没有放弃,她拼命想方设法,到处向老师、同学借钱,有时候不得不隐瞒真情而以要读书的名义向老师和同学借钱,在上大学前一共欠了老师和同学17000元钱。   就在濒临辍学时,县高中??一位老教师写给翁锦华两句话:一句是“不幸酿就甜蜜”;一句是“知识改变命运”。翁锦华从这两句话中找到了精神支柱,她下定决心,通过半工半读去完成学业。她要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满17岁的翁锦华就这样踏上了打工求学的漫漫长路。      出海打工,死里逃生      翁锦华找的第一份工就是硬碰硬的活儿。在广东省汕头市的一个建筑工地上,人们看到搬砖头和提沙浆的民工行列中,出现了一个女孩子的身影。因为是女的,又是刚从学校出来的,老板和工友对翁锦华的工作能力深表怀疑。翁锦华不想服输,为了争口气,白天和男工人干同样的活,晚上又要洗带队师傅的工作服。工地的活每天从早晨6点干到12点,吃完饭,从下午1点再干到天黑看不见为止。她很想每个晚上看两小时的书,可太累了,一坐下来就打瞌睡,稍一歇会儿就不由自主地睡着了。翁锦华在用砖垒的炕上铺了张从家里带去的草席子,跟民工们一样睡简陋的工棚,中间用一块木板隔开。建筑工地每天工资14元,主要的活是扛沙包、扛水泥。最小的一包水泥也有80斤,跟翁锦华的体重差不多。她怎么抱也抱不动,就是能抱起来走路也不得劲,只能背。自己背不上去,只好求别人帮她托一把。有电梯时还幸运,没电梯时便得爬楼梯。包太沉,她背着水泥上楼一个撑不住就掉在半道上,再背起来。翁锦华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天扛完水泥后,身上磨出了好多水泡,一沾水特别疼。结果一个星期都不敢洗澡。   在建筑工地连续干了40多天,翁锦华一双手上结起了厚茧,但挣下的钱离学费还相差很多,她不得不另找工钱多的地方。原本每天工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