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v以”式动词的语法考察.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v以”式动词的语法考察

对“v以”式动词的语法考察 吕兆格 (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 “v以”式动词是指由一个单音节动词加上“以”构成的动词,其结构独特,用法也不同于一般动词。本文着重考察这类词的语法特点及其构成的句型。 关键词:v以 形成 语法特点 句型 引 言 “以”在古代汉语中多为介词,而现代汉语中的“以”有一部分已不属于介词而成了构词成分,如“加以、给以、予以、借以”等都已凝固为动词,我们称之为“v以”式动词。这类动词不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意义,而是让动词宾语负载具体的动作行为信息,它只是起一定的句法和语用的作用。经观察发现,“v以”是个开放性的动词结构,虽然词典中对其收录的不多,但在使用中却有越来越广的趋势。由于受语体色彩的影响,“v以”这个直接从古汉语书面语当中继承下来的固定格式,发展到今天仍在沿用,甚至有些至今还无法从现代汉语中找到它的替身,因此有必要把这类词提出来单独讨论。 关于“v以”式动词,前贤已注意到了其特殊之处,并作了一些研究。由于各自的观察角度不同,理解不同,也分别予以不同的名称。如:先导动词(陈光磊)、虚化动词(朱德熙)、形式动词(胡裕树、范晓)、复合动词(吕叔湘)、连宾动词(范开泰)、傀儡动词(言久圣)、粘着定位词(周刚)等。本文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v以”式动词的形成、分类、语法特点及其构成的句型。 文中的用例有的是笔者自己搜集的,有的是引自前贤。为了讨论的方便,文中除特殊情况,不在一一注明来源或出处。 一、“v以”的形成、目前的情况及其分类 1.1 “v以”的形成 “v以”多是由古代汉语当中的某种句式或结构逐渐演变凝固而来的。其形成大致有三种情况: ⑴ 是“动+介+宾(V+P+N)”结构的演变。古代汉语中的V+P+N结构发展到现代汉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演变成了P+N+V,即介词结构P+N前置作动词的状语;二是沿用了类似的形式V+P+N,但其中的V限于单音节动词, P已不是介词,它紧附于V之后,与N没有直接的结构关系,即P只作为一个构词成分,不表示实际意义,也失去了其介系的作用,这就形成了“v以”式动词。实际上它是经历了如下变化: 介词“以”前附,转为构词成分 v + 以+ N (v+以)+N 述补 述宾 介宾 ⑵ 古汉语中,助动词与动词之间常用连词“以”来连接。①“以”经常粘附于助动词之后,由于受汉语词汇复音节化的影响,慢慢地虚化为后附成分,“V以”渐渐地凝固为复合词。如: “苏秦、张仪,智足以强国,勇足以威敌,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盐铁论》) ⑶ 是由于一种省略造成的。在文言里,当动词后面接着“以······”时,为求简洁,同时也受整齐律的支配,动词和“以”之间的“之”多半省略(《吕叔湘文集》第一卷),这一省略造成动词和“以”的连用。如: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之)以烟(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四壁琢大小佛无数······多施(之)以来色(袁希涛《大同云岗石窟佛像记》)。 1.2 现代汉语中“V以”的情况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收录的有:加以、给予、予以、借以、难以、得以、足以,我们称之为A类;其它汉语词典②中收录的有(前面有的不再重列):致以、据以、赖以、是以、能以、堪以、用以,杨锡彭在其《粘宾动词初探》中称为粘宾动词的有:晓以、教以、报以、委以、冠以、投以、辅以、付以、聊以、处以、寄以、续以、寄以、佐以等③,以上这些我们称之为B类;除此以外,我们收集到的常在一起使用的“V以”还有:乘以、除以、学以、掉以、谬以、数以、假以、信以、坐以、科以、叩以、馈以、受以、严以、宽以、围以、引以、换以等,我们称之为C类。 上面所列A类中的“以”已虚化为词缀④,与前一语素结合紧密,使用稳定,一般不能拆开来分析;B类在意义上已形成了一个整体,但其结合程度或虚化程度不如A类,是已经进入而尚未结束词化阶段的单位,可以说是“准词”;C类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只是有一种日益粘合的趋势,其语法作用相当于一个动词,但还不能就此看成一个词,因为这些组合还不十分固定化,其内部结合得也不甚紧密,“以”还保留着其自身的用法,是向词发展过渡中的中间状态。A、B、C三类“V以”表明了“以”前附的变化过程不是突发性的,而是经历了逐渐演变凝固的过程,也代表了“以”前附变化的三个阶段: 未前附(C类)→ 开始前附(B类准词)→ 已前附(A类成词) C类中的有些“V以”也许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稳定下来。比如: 6除以2得3。=用2除6得3。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