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00) 主讲:徐阿兵 课程名称解析 “中国” “现代” “文学” “历史” 文学史的困难:取舍标准与评判尺度 现代/传统 新/旧 参考书目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程光炜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温儒敏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跨度与历史分期 时间跨度: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大致可以十年为期划分出三个明显的阶段: 1、1917——1927年,以“五四文学” 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发生期”概述 大致界定:19世纪末—1917年 原因概括:“非文学”因素的“合力” (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现象描述:“变法”与“革命”开启了新局面 (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 文学的处境:作为实用工具或审美对象 第一节 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 中国文学史中“人”的观念演变: 臣民、子民——“新民”——现代的人 (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和自由》,徐黎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现代文学对于“人”的发现: 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人的阶级性——“大写的人”…… 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 理性层面:易卜生、卢梭 非理性层面:弗洛伊德、尼采 “新时期文学”的大致情况(暂略) 第二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 危机感与进化论 甲午海战 进化论思想 …… 文化机制的变革表现 文化产业合法化 报刊传媒平民化 文学创作职业化 第三节 文学观念的变革 梁启超的重大贡献: 1、办报:《中外纪闻》、《清议报》、《新民报》《新小说》 2、创“新文体”,提倡“新民说” 3、倡导“三界革命” “诗界革命” 梁启超的主张: “新意境” + “新语句” “旧瓶装新酒” 黄遵宪的主张: “我手写我口” 以新材料入诗 小结:两者的异同 “文界革命” “新文体”——梁氏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自言,所作之文“学者竟效之,号‘新文体’”。其特点在于“纵笔所至不检束”,“笔锋常带感情”,热情洋溢,奔放豪纵,充满浪漫主义精神,极富鼓动性,善用正反对比,多方阐发,淋漓酣畅,论证有力,说服力极强,条理明晰,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半文半白,明白易懂。代表作品有《少年中国说》、《变法通议》等。上承王韬,冯桂芬以来进步散文传统,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效仿者众,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 “小说界革命” 小说观念的异同 梁启超:启蒙作用 徐念慈:审美价值 王国维:独立价值 林纾:写实功用 激情洋溢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戏剧观念的更新 理论: 陈独秀《论戏曲》(1904) 活动: 1904,《二十世纪大舞台》创刊; 1906,春柳社在东京成立,次年公演; 1907,春阳社在上海成立,同年公演; 1908,通鉴学校改编演出《迦因小传》; …… 语言观念的更新 黄遵宪:“言文合一” 裘廷梁:“白话为维新之本” 陈荣衮:《论报章宜改用浅说》 小结: 从梁启超到胡适 意味深长的现象 文学史观念的萌动 林传甲:《中国文学史》 只谈“文”而忽略戏曲、小说 甚至也不谈诗歌 黄人:《中国文学史》 进化论思想 真善美统一 时代精神 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观念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等著作 试图从哲学的、美学的、伦理学(而不是进化论)的角度,阐发文学的意义 周氏兄弟的《摩罗诗力说》等 “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 “文章中有不可或缺者三:具神思、能感兴、有美致也。” “涵养人的神思”、“远功”、“非实用” 第四节 文体叙述的创新 一、散文方面 1. 梁启超:重视“烟士披里纯”和感情 ( 诗人哟!/……你的洪炉是“印曼桀乃欣”,/ 永生的火焰“烟士披里纯”,…… ——徐志摩:《草上的露珠儿》) 2. 章太炎与革命派散文 (邹容、陈天华、秋瑾等) 3. 章士钊与“逻辑文” *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