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文化背景下道县鬼崽岭石俑雕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巫文化背景下道县鬼崽岭石俑雕刻

巫文化背景下道县鬼崽岭石俑雕刻   内容摘要: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境内的鬼崽岭遗址有石俑雕刻万余尊,它是原始巫术活动、宗庙祭祀遂渐形成的社神祭祀遗址,也是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数量最大、时代最久远的石俑雕刻群遗址。鬼崽岭的石像雕刻古朴野逸、自然天真、神奇诡异,经岁月风雨剥蚀之后,斑驳迷离,有一种远古的幽冥深邈之感,留存着楚南巫教文化的遗痕,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雕刻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资料。   关键词:鬼崽岭 石俑雕刻 巫文化      一、关于楚南巫文化   巫文化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宗教文化形式。湘南巫教隶属梅山巫文化体系。《国语?楚语》载:“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巫风作为一种宗教仪式,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那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抗拒大自然的种种灾难,把某些自然物体当作神来参拜,认为神的意志在主宰着人类的命运。为了获得神灵的恩赐,每每举行盛大的巫教祭祀仪式,表示对神灵的敬仰。人们通过巫术与神灵沟通,向神灵求得风调雨顺、长命百岁、生子添丁、祛灾纳福等美好的愿望,巫风开始生发与蔓延。到了殷商时代,中原地区亦盛行此风。西周以后,特别是到春秋时期,在北方的华夏诸国,巫风渐衰而至绝迹。而荆楚地区巫风依然兴旺,特别是偏远的湘南地区尤甚。在永州道县,许多场合还自觉或不自觉地保留着先古原始巫教的踪影。道县田广洞村及相邻的何渊村还留有“请神”和“敬神”的风俗。他们创造了诸多的神祗,这些神灵可分为自然神、图腾神与祖先神、坛神四类。自然神是巫教神灵世界的上层,即主宰神,是他们在冥冥之中主宰着人间的祸福,掌管万民的命运。图腾神与祖先神是巫教神灵世界的中层,是天与地的纽带,其核心是人的神化,人乃天地万物之灵,可上天入地,是最具能量的生命体。坛神是巫教神灵世界的下层。这是一个庞大的神灵群体,是巫教神灵世界的底层神众,属地方保护神,可以说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无所不神。   道县地区自古巫风盛行,对鬼神之崇拜与敬畏,由来已久。柳宗元在《道州毁鼻亭神记》中就有“楚俗之尚鬼”的记述。据《道州志》记载,道州人“信巫好鬼,俗多淫祀”。当人生病时,求神不求医,每请巫婆,吹角念咒,冲锣送鬼,拜神保福,“愈则归功于巫,不愈则委咎于命”。他们认为“万物有灵”。正如《礼记?祭法》所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群都是有神论者,更是巫教的文化基因。在原始初民看来,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无不为神。远古时代“神”与“人”的距离不是很大,有时甚至可以为零距离,达到“人神同位”“神人杂糅”的境界[1]。      二、石俑雕刻与巫文化   在湖南省道县祥霖铺镇田广洞村的陈家山西侧,有一个名为栎山的地方,山岭之间布满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装束不同的石俑,当地人把这些石像称为“鬼崽崽”。其核心分布区占地面积达3500平方米,散布在地上及地下,共发现各种石像万余尊。除了裸露地表的5000尊外,还有大量石像深埋地下,有的埋藏深度在2米以下。石像按时代先后依次堆积,坐南朝北,排列整齐。种类繁多,数量超过了秦始皇兵马俑。这些石人构筑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堪称中国考古发现的一大奇迹。此山俗名为鬼崽岭,考古专家把此地称为鬼崽岭遗址。这里气氛庄严肃穆,石俑雕刻奇形怪状,经风雨剥蚀之后,浑身斑驳迷离,有一种远古的幽冥深邈之感,是原始巫术活动、宗庙祭祀长期形成的大型祭祀场所,与原始巫教、祭祀关系十分密切。我们从石雕群的西北方的一块石碑中可以看出。   此碑刻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当地贡生徐咏撰书的《游栎头水源坛神记》叙述了鬼崽岭石像之神奇鬼异。碑文上面记载:   维天地有奇气,故有奇水,有奇事,而土石亦间而出显其奇。田广洞之水源名栎头。林木阴翳、蒙蔽天日,夏月坐之可以避暑。有奇石自土中出,俱类人形,高则不满三尺,小则若在数寸,千形万状,不可胜纪。或曰:此阴兵也。夜从山下经过,闻鸡鸣而化石。故有见全身者,有半身者,有只露眉目者,而最奇者在树上。余始见而叹其数之奇焉。……   碑文对此的记载与今天所见大同小异,但内容有些诡秘。根据碑文题目《游栎头水源坛神记》,此中的“栎头”正与古籍记载的“桑栎之社”相对应。古籍上记载的“栎社”,便是指以栎为家的社神。《周礼》云:“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之所宜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共工氏有子曰勾龙,为后土。……后土为社。”鬼崽岭的“坛神”为坛社谱系中的社神,属土谷神系列中的社公社母。《淮南子?时则训》云:“……江汉之所出,众民之野,五谷之所宜。”可以说社神是主管五谷的神灵,当属坛神列系之神灵,在稻作文化背景下,人们特别重视社神祭祀,渐渐形成一种社神祭祀文化,根据《游栎头水源坛神记》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