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成为有经商转.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成为有经商转

第三講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 在古代中國文獻資料中 ,雖然有許多關於東南海上島嶼的記載 ,但是否為 今天的台灣?由於古代海上定位不精確 ,記載的景物與風情也很模糊 ,目前仍 未能確切了解 ,然就資料顯示到明朝末年為止 ,中國史書與漢人一直未對台灣 有完整而深入的認識 。而台灣由於位於東南亞與東北亞的交通樞紐 ,一度被英 國與日本覬覦 ,而荷蘭與西班牙更曾佔領台灣 。1624-1662 年荷蘭人以台灣作 為殖民與經貿的據點 ,而西班牙人則在 1626-1642 佔有了台灣北部的基隆與淡 水 ,他們除了進行貿易與傳教外 ,也對原住民與漢人文化也帶來深遠的影響 。 以下將依序說明早期台灣歷史 ,以及荷蘭與西班牙殖民期間在台灣的各項措施 與影響 。 第一節 第一節 早期台灣歷史 一、中國史書所載的 台灣 古代中國文獻資料中 ,有許多關於東南海上島嶼的記載 ,如 「島夷」、「蓬 萊」、「方丈」 、「瀛洲」、 「東鯷」 、「夷洲」和「琉球」 、等地理稱呼 , 分別出現在出海遊歷或民間傳聞的記錄裡 ,但由於古代海上定位不精確 ,記載 景物與風情也很模糊 ,這些記載 目前仍未能確切了解其所指地點 ,但也讓人懷 疑他們所指的就是台灣 。 或許早在隋唐以前 ,漢人就 已經知道有 台灣的存在 ;但 台灣島為漢人所 知,最早較明確的可能記錄是史書 《三國志》的記載,西元 230 年三國時代孫 吳派兵「浮海求夷洲」 ,前後歷時一年 ,並帶回「夷洲人」數千;當時沈瑩所 撰寫的 《臨海水土志》對於 「夷洲人」的風俗有所描述,與台灣的平埔族有些 類似,但無法確知為何地。 西元七世紀所編著的 《隋書》中有 「琉球國傳」 ,顯見漢人對東南海島的 知識已稍為豐富,雖然其中方位、大小並無明確調查,卻也出現了派軍出征的 記載 ,至於琉球所指的海島何在,有人認為是泛指台灣及現今的琉球,有的認 為專指琉球,或認為專指台灣。此後直到宋朝為止,由於航海技術的發展,澎 湖成為有經商轉口和漢人移民的地點 ,而琉球也常見於諸多史冊裡 ,也發現旁 邊另外有一個語言不通 、袒裸盱睢的 「毘舍耶國」(可能是菲律賓) 。 1  1 明朝海路知識已十分發達,也有針對 台灣部份地區的記載,如 「雞籠山」 是通往琉球國的海上必經地點 ,而「北港」則被視為從澎湖向東航線的終點 , 但相關記載只是對台灣島上部份港口的接觸 ,且多僅是航道中繼之作用 ,由於 台灣海峽季風、洋流、氣候等不穩定因素,直到明朝末年為止,中國史書與漢 人一直未對台灣有完整而深入的認識 。 至於澎湖 ,早在南宋就曾經有政府駐紮 ,1171 年 (南宋乾道 7 年)居住澎 湖的漢人被毘舍耶人殺害 ,泉州郡守汪大猷就曾派兵戍守澎湖 ,到 1290 年 (元 朝至元年間)開始在澎湖設 「巡檢司」,是為中國在澎湖設官分治的開始。而 台灣本島 ,卻是直到鄭成功來 台以後 ,才出現第一個中國式的政治機構。 二、漁民的活動 台灣島有豐富魚類,而台灣海峽因有寒、暖流交會,烏魚特別多;因而澎 湖近海早在宋朝 已經被閩南漁戶開發 ,成為其漁場 。每年約十一月底起至翌年 中旬 ,漢人漁民多有在澎湖及台灣海域工作 ,並航行至大員 (Tayouan ,今台 南安平 )附近捕撈烏魚,廣泛的漁獲吸引了大量沿海漢人投身海洋,而孤懸海 上的澎湖也出現了漢人聚落。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後,為防患方國珍 、張士誠的海上殘餘勢力捲土重來, 以維持治安、鞏固政權的理由,厲行海禁政策,一般人不得私自出海通商、捕 魚 ,1387 年 (洪武二十年 )更放棄澎湖 ,廢除澎湖巡檢司 ,將澎湖百姓遷回漳 州、泉州,並禁止漁民出海。但長期靠海謀生的沿海居民不遵守禁令,明朝中 葉時 ,逃亡漁戶和農民仍陸續湧入位處海中的澎湖 ,又重新建立起福建沿海居 民為主的移居地 。 明朝嘉靖之後,政府改變海洋政策,開放海禁,允許沿海居民出海捕魚或 通商,除了開放澎湖漁業發展外,並核准漁船或商船航至北港 、大員、雞籠、 淡水等地捕魚或運販,據記載,明朝末年漢人捕烏魚的戎克船 (帆船)曾高達 有百餘艘漁船之多 ,同時漢人漁民也在台灣近海與內河從事其他漁業 ,當時極 為活躍的漁民活動,南有北港 (今嘉義附近) 、北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