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业昆虫学课件袁峰主编)
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油料作物害虫第九节 黄条跳甲 黄条跳甲,又名黄条跳蚤、土蹦子等.为害蔬菜的跳甲主要有四种:即黄曲条跳甲、黄狭跳甲、黄宽条跳甲、黄直跳甲,上述四种跳甲均属鞘翅目,叶甲科。其中以黄曲跳甲分布广,为害最重.各种跳甲均以为害十字花科蔬菜为主,如白菜、萝卜、芥菜、甘蓝等。成虫和幼虫都为害。成虫主要危害主要为害叶片,取食叶肉,将叶子咬成许多小孔。成虫喜欢食害植物的幼嫩部分,所以幼苗受害重,尤其是刚出土的幼苗,受害后不能继续生长。幼虫生活在土中,专食地下部分,剥食菜根表皮。当幼虫较多时,可在根的表面蛀成许多弯曲的虫道,使地上部分逐渐发黄萎蔫而死.?? 1、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约1.8~2.4毫米,椭圆形,黑色有光泽.头小,触角棍棒状。前胸背板及鞘翅上有许多点刻,排列成纵行。鞘翅中央有一黄色曲条,两端大,中间狭,其端侧中部凹曲颇深,内侧中部直形,仅前后两端向内弯曲.? (2)?卵:椭圆形,长约0.3毫米。淡黄色,半透明? 幼虫:长圆筒形,长约4毫米。头部和前胸盾,臀板淡褐色,胸部和腹部乳白色。各体节都有不甚明显肉瘤,上生细毛,尾端稍细。? (3)蛹:长椭圆形,长约2毫米,乳白色。头部隐藏在前胸下面,腹末有一对叉状突起.?? 第十节 一、豆天蛾 豆天蛾又名豆虫,牛鼻栓等,属鳞翅目,天蛾科,广泛分布于朝鲜、日本、印度和我国除西藏外的各省、自治区、以黄河流域为害较重。它主要寄主植物除大豆外,也可为害绿豆、豇豆、刺槐等。 (一)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40~50mm,翅展100~ 120mm,体和翅为黄褐色,有 的略 带绿色。头、胸部背面有暗紫色暗纹。 卵 长2~3 mm,椭圆形或球形,初产时淡绿色,后变为黄白 色,孵 化前变为褐色 蛹 体长40~50mm,纺锤形,红褐色。喙与身体紧贴,末端露出,腹部第五至第七节气门前各有1个横沟纹。 (二)发生规律 豆天蛾每年发生1~2代,一般黄淮流域发生一代,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发生2代。以末龄幼虫在土中9~12厘米深处越冬,越冬场所多在豆田及其附近土堆边、田埂等向阳地。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栖息于生长茂盛的作物茎秆中部如刺槐或玉米、高粱、谷子等植株上或隐秘处,傍晚开始活动。飞翔力强,可作远距离高飞。成虫有喜食花蜜的习性,寿命7~10天,羽化后4~6小时交配,交配后三小时即可产卵。卵大多散落在豆株上部叶片背面,少数产在叶片正面和茎秆上。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 初孵幼虫有背光性,白天潜伏于叶背,1~2龄幼虫一般不转株为害,3~4龄因食量增大则有转株为害习性。在2代区,第一代幼虫以为害春播大豆为主,第二代幼虫以为害夏播大豆为主。 生物防治 用杀螟杆菌或青虫菌(每克含孢子量80~100亿)稀释500~700倍液,每亩用菌液50千克。 药剂防治 ⑴喷粉用2.5%敌百虫粉剂或2%西维因粉剂,每亩喷2~2.5千克。 ⑵喷雾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或45%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或2.5溴氰菊酯乳剂5000倍液,每亩喷药液75千克。 二、豌豆彩潜蝇 别名 豌豆植潜蝇。分布在全国各地。 寄主 豌豆、菜豆、豇豆、甘蓝、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莴苣、番茄、茄子、大蒜、马铃薯等。 相关特点及影响 为害特点 幼虫潜叶为害,蛀食叶肉留下上下表皮,形成曲折隧道,影响蔬菜生长。豌豆受害后,影响豆英饱满及种子品质和产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mm左右,头部黄色,复眼红褐色。胸部、腹部及足灰黑色,但中胸侧板、翅基、腿节末端、各腹节后缘黄色。翅透明,但有虹彩反光。卵长约0.3mm,长椭圆形,乳白色。老熟幼虫体长约3mm,体表光滑透明,前气门成叉状,向前伸出;后气门在腹部末端背面,为一对明显的小突起,末端褐色。蛹长2—2.6mm,长椭圆形,黄褐至黑褐色。 生活习性 全国均有发生。在华北地区年发生4—5代,以蛹在被害的叶片内越冬。翌春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第一代幼虫为害阳畦菜苗、留种十字花科蔬菜、油菜及豌豆,5—6月为害最重;夏季气温高时很少见到为害,到秋天又有活动,但数量不大。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及时清除败叶和铲除地边、道边等处的杂草,将其集中处理,可减少虫源。(2)药剂防治。初见为害状时为成虫大量活动期(5月中下旬),幼虫处于初龄阶段,大部分幼虫尚未钻蛀隧道,药剂易发挥作用。常用药剂有:50%马拉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或2.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