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韵母系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古韵母系统

上古音與漢字的讀音問題 第一節 上古的韵母系统 一 研究上古韵部的依据 《诗经》《楚辞》以及上古有韵之文(如《老子》《尚书》)等是研究上古韵部的主要依据。 1、《诗经》的韵例:(略,见教材) 《诗经》用韵较后世近体诗那样有着固定的格式,而更灵活。因此,对韵脚的归纳也有些不同的看法。但是,研究古韵,都是要确定《诗经》的韵脚字,用系联的方法加以归纳,然后与《广韵》的206韵进行对照,把韵脚字分成若干部。这种研究方法是一致的。 2、先秦其它经典,也可以为古韵的研究提供依据,例如: 弗遇过之,飞鸟离之。 《易·小过》 [过、离,歌部]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土、下,魚部]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構。 《荀子》[柱束構,侯部] 3、谐声字可以作为旁证。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音韵学家把谐声字分析归类,也能反映出上古的语音系统。例如: “求、州”属“幽部”,则《诗经·周南·关雎》第一章叶“鸠、洲、逑”; “母、哉、裘”属“之部”,《诗经·秦风·终南》第一章叶“梅、裘、哉”。 二 古韵分部沿革简述 宋:吴棫《诗补音》《韻補》、郑庠《古音辨》对古音有初步研究。 明:杨慎(1488—1559)。陈第(1541~1617)《毛诗古音考》推翻了“叶韵说”。 清: 顾炎武(1613—1682)《音学五书》[包括《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分古韵为十部[東之魚真宵歌陽耕蒸侵]。 江永(1681—1762)《古韵标准》,分古韵为十三部,又把入声单立了八部。 段玉裁(1735-1815)《六书音均表》,分古韵为十七部。第一个用谐声字的材料研究古韵,并把顾炎武的第二部分为三部,就是把支、脂、之三部分开。这是他对古韵研究的一大贡献。 戴震(1724-1777)《声韵考》《声类表》。分古韵为九类二十五部。他首先把入声韵独立出来,提出阴阳入相配。 孔广森(1753-1787)《诗声类》,分古韵为十八部,包括阳声九部和阴声九部,入声并入阴声。首先提出东与冬分韵和阴阳对转。戴震的二十五部有对转的意思,但不明确。孔广森认为入声是阴阳对转的枢纽。 王念孙(1744 —1832)分古韵为二十一部。(见《经义述闻》卷三十一) 江有诰(1773—1851)《音学十书》,分古韵为二十一部。 朱骏声(1788-1858)《说文通训定声》,分古韵为十八部。 章炳麟(1869~1936)《国故论衡》《文始》,分古韵为二十三部,开始注意各韵部的音值,并用汉字去描写它。 黄侃(1886~1935)有《音略》《声韵通例》《与人论治小学书》等论文。(见《黄侃论学杂著》),分古韵为二十八部。 王力(1900-1986)分古韵为三十部。 羅常培(1899-1958)、周祖謨(1914~1995)分古韵為三十一部。 上述諸人,根據是否把入聲韻獨立而被分爲兩大派。清代除了戴震以外,自江永至章炳麟,充分尊重上古韻文以及諧聲字歸納、繫聯的客觀結果,將古韻分爲陰聲韻部和陽聲韻部兩大類,中古的入聲韻隸屬于陰聲韻部,有的也將個別入聲韻獨立成部。此种分部被稱爲“考古派”。自戴震創始,黃侃、王力等繼其後,在考古派基礎上,參酌音理,把入聲韻全部獨立,被稱之爲“審音派”。 三 上古音的聲調問題 以“平上去入”爲四聲,自齊梁之際始。(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 四個調類的調值如何,已經無法推求。 南北朝時是四聲,上古聲調如何,至今尚無定論。 陳第認爲上古沒有聲調,“四聲之說,起于後世”。 顧炎武主張“四聲一貫”,認爲上古有平上去入四聲,但認爲四聲不太固定,可以互相押韻。(實際上認爲上古沒有四聲的差別。) 段玉裁:上古有平上入三聲而無去聲。 孔廣森:上古有平上去三聲而無入聲。 黃 侃:上古只有平入兩聲。 王 力:上古分平入兩調,每調又分長短兩類。 王念孫、江有誥主張上古有平上去入四調,而且調類固定,只是每類中所包括的字與中古時期不完全相同。 李方桂(1902~1987):“如果我們拿中古的調類去看《詩經》的押韻,大體上是平上去入同調類的自相押,這類的韻至少要佔半數以上,其他混押的不及半數。這很可看出來《詩經》的用韻大體是分調類的”“上古漢語是有聲調的,而且大體調類與中古漢語相合。”(《上古音研究》) 四、阴阳对转和旁转 古韵三十部,分阴声韵、陽聲韻、入声韵三类,阴阳入相配,很有系统。 在语音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阴声韵的字转变为阳声韵的字,阳声韵的字转变为阴声韵的字,这就是阴阳对转。 对转的条件必须是主要元音相同,只是韵尾发生变化。例如,“军”属文部,而从“军”得声的“辉、晖”则属微部,主要元音相同,为阴阳对转。“无”属鱼部,“亡”属阳部,“亡”经常借为“无”,也是因为主要元音相同,阴阳对转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