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诗歌D3-L46-中国传统“弃儿”和叛逆.docVIP

大学语文-诗歌D3-L46-中国传统“弃儿”和叛逆.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语文-诗歌D3-L46-中国传统“弃儿”和叛逆

教学素材 第46课 中国传统的“弃儿”和叛逆 ——对诗人艾青的一种描述 李怡  关于艾青的描述我们已经有了很多:他与中国现实主义新诗艺术,他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艺术,他与中国新诗的“散文美”取向,他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的影响……然而,作为中国30年代走向西方现代诗艺的诸多诗人中的一位,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与当时影响颇大的“纯诗”选择拉开了距离,是什么力量使得他与中国式的现代派诗人有如此的不同,这些问题仍然期待着我们作出切实的回答。而这些回答显然又都集中在这么一个问题,即诗人艾青与中国诗歌传统的关系——当中国式的现代派诗人在中西交融的理想旗帜之下折回到中国诗歌传统的“纯诗”之路时,同样接受西方现代诗艺的艾青却在一个更大的范围中突破了这一传统,支撑着他对“散文美”的追寻,这种突破最终确立了他在40年代诗坛的地位。发现艾青的胡风回忆了他读到诗集《大堰河》时的感受,他认为这部作品“感情内容和表现风格都为新诗的传统争得了开展”① 。胡风简短精当的判断启发我们对艾青的诗歌艺术选择作出更深入的说明。 正如胡风是通过《大堰河》认识了艾青一样,艾青的诗歌艺术似乎将永远地与大堰河——这位贫苦朴素的农妇联系在一起了。然而除了对诗人阶级情感的渲染之外,我们似乎还缺少对“大堰河”意义的更深入的开掘。艾青因为“克父母”的恶咒而只能在大堰河那里去寻找一点宝贵的母爱,这一段特殊的经历实际上并不仅仅是培育着一种“地主儿子”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它同时也引导了诗人艾青对人生、对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最真切的感受:一位无辜的孩子,就是因为那场身不由己的出生艰难而丧失了父母之爱,成为父母的“弃儿”,这个温暖的家庭无法收容他这个弱小的生命,父亲、母亲成了“叔叔”、“婶婶”,他只能寄居到另一个毫无干系的农家,这是怎样的创伤和屈辱呢? 传统中国对人的规范和塑造是由家庭内部的人伦训育开始的,但艾青所面对的现实却是,他固有的家庭粗暴地拒绝了那种习见的“温情脉脉”的训育。5岁的“弃儿”艾青终于回了“家”,但迎接他的却是父亲无缘无故的打骂与呵斥,在诗人幼小的心田里,忧郁的阴云由此更加浓重地弥漫开来了。 艾青说:“我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②父亲的冷漠和歧视中断了他受哺于传统人伦关系的可能性,他力图挣脱家庭的包围,实际上也同时意味着对传统人伦关系及其道德观念的抗拒,叛逆与倔强因此在艾青的精神世界里生长起来。到后来,艾青留学巴黎的时候,一方面是父亲断绝了经济的支持,另一方面是他顽强地打工过活,两方面的力量都在加固着诗人的叛逆之路,以至到了父亲病危和去世这样的时刻,艾青竟也拒绝回家“尽孝”。在诗中,他坦言道:“我害怕一个家庭交给我的责任,/会毁坏我年轻的生命。”“我走上和家乡相反的方向”,“在这世界上有更好的理想”。(《我的父亲》)在家中,艾青是长子,一个拒绝承担“家庭责任”的长子,这在现代中国作家的“长子”行列中,也是少见之极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对自我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体验首先是在自身的家庭中进行的,一个和谐的家庭可能会让他感到舒适,也可能从中学会“顺从”和“忍让”,学会牺牲了自我的“适应”;相反,一个冷漠的家庭可能会让他备感孤独,但也可能会激发叛逆与反抗之情,并决定他在以后的人生中保持自我的独立。从叛逆之路上走过来的艾青确乎保持了更多的个性与自我。如果将反叛家庭的艾青与相对温和的另一位七月诗人田间作一对比,看一看他们各自最终的文学取向,那肯定会是一件相当有趣的事! 反抗父性权威似乎先天就包含着一种文化的内蕴。艾青对父亲的背弃和挑战同时与他的文化反叛交相辉映着。“从高小的最后一个学期起,我就学会了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的旧文艺。对于过去的我来说,莎士比亚、歌德、普希金是比李白、杜甫、白居易要稍稍熟识一些的,我厌恶旧体诗词,我也不看旧小说、旧戏。”“我所受的文艺教育,几乎完全是‘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艺和外国的文艺。”③这个故事也经常被后人提起:艾青上初中时的第一次作文,便援用了胡适的名言作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在文中他猛烈地抨击了文言文。老师批语道:“一知半解,不能把胡适、鲁迅的话当作金科玉律。”没想到,艾青竟敢在老师的批语上打上一个大大的“叉”!后来的事实证明,没有将古典诗词背得滚瓜烂熟的艾青照样成了诗人,而这样的“一知半解”恐怕恰恰保证了他拒绝传统文学压力之后的一种心灵的自由,艾青不是在反复诵读中国古诗的过程中触摸世界并最终成为诗人的,他的诗歌灵感是在对世界的直接感触中获得的,他甚至首先是一个天才的画家,借重画家的眼睛和手在后来写出了流动的诗行,这样的诗人似乎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味道。 今天人们比较容易注意到绘画艺术对艾青诗歌的影响,却可能会忽略一个更重要的事实,即艾青原本无意走进诗歌艺术的殿堂,他在孩提时代所表现出来的是对美术的浓厚的兴趣:一位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