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国气象·电力·铁路
民国气象·电力·铁路
气象
在我国所建立的近代气象观测站,至清朝末年为止均为外国人创办。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6月由教育部派高鲁去北京筹划和接收中央观象台。11月参议院决议建立中央观象台,下设天文、历数、气象和磁力四科,编制隶属教育部。 1913年春,正式设置气象科,聘任自比利时留学归国的蒋丙然博士负责筹建工作。当时古观象台仅有一个空盒气压表、最低最高温度表及三个自记表。气象科自行设计制造设备,并向国外订购仪器,坚持日测气温、气压、湿度各三次。从此,中国才有了自己办的气象事业。 1915年,气象科正式成立。蒋丙然任科长,他写的中国近代最早的观测规程,采用了国际公用的观测标准,实行了24小时观测。观测统计发表在《气象月刊》上(后载于《气象丛报》)。1915年2月,气象科根据当时所能获得的国内外气象观测资料,绘制天气图。1916年,中央观象台气象科正式发布北平地区天气预报,早晚各一次,晚间一次公布于北平的报纸上。自1916年至1927年,是中央观象台气象科扩充发展的时期。1917年气象科在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设立气象观测所。1918年,顺(天)直(隶) 水利委员会在华北各地设立并扩充测雨站。1920年,航空署设立气象科。气象科又拟定了《扩充全国测候意见书》,提交阁议通过。1921年,中央观象台举办测候人员训练班,30余人毕业。在张北、开封和西安设立了测候所。 1922年,内务部下令全国各县设量雨站。1925年,海军部在东沙群岛设气象台。到了1927年,中央观测台所设的各测候所因经费无着而全部停办。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也愤而辞职南下。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改组大学院,决定成立气象研究所,统筹全国气象研究和气象事业,所址设在南京钦天山的北极阁,任命竺可桢为所长。竺可桢在《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中主张将全国分10个大区,按区设立气象台和观候站,形成国家气象台站网。1931年,气象研究所设立气象训练班,共培训学员30名。各省普遍设立测候所。1933年,参加第二届国际极年。 气象研究所在泰山设立高山测候所,山东、江苏所属各县均设立测候所。1935年,气象研究所首次召开航空气象会议。1936年,竺可桢辞去气象研究所所长一职,由吕炯代理。 早在1913年,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就多次与人商讨成立中国气象学会事宜,终因条件未成熟而作罢。1924年2月,蒋丙然接收并主持青岛观象台,气象界纷纷函请他主持筹备中国气象学会的建立。10月10日高鲁、竺可桢、蒋丙然等人共同发起气象学会。成立大会会址定在青岛观象台,会议选举蒋丙然为首届会长,彭济群为副会长,竺可桢、高均、常福元、宋国模、凌道扬、戚本恕为理事,又选举张謇、高恩洪、高鲁为名誉会长。
气象学会成立之初,仅有团体会员6个,个人会员50人,以后组织日益扩大。1930年,中央研究院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气象会议。会议决定将气象学会会址由青岛迁到南京,并选举竺可桢为会长,蒋丙然为副会长。1934年,气象学会已有团体会员20个,个人会员192名,会员遍及20个省、市①。
气象学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会议进行学术交流,讨论各种提案,例如建议广设测候所,统一气象观测标准,修订气象学术用语,1926年8月的第二届年会上,青岛台提出由气象学会拟请政府收回海关所,设测候所。1930年第6届年会上提出取缔外国人在国内设立测候所的提案等。气象学会最初每年出版《会刊》、《年刊》。1935年7月起,气象学会改出《气象杂志》(月刊),以刊登研究中国天气及气候的论文。抗战后,因经费困难《气象杂志》一度停刊,1941年,更名为《气象学报》,恢复出版。 这一时期中国气象学家探讨了我国的气象规律,根据对中国气候的观测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对发展近代气象理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竺可桢在1926年发表了《东亚天气型的初步研究》,1929年在泛太平洋学术会上宣读了《中国气候区域论》②(英文稿),他首创划分中国气候分类的原则。1933年,他发表了《中国气流之运行》,探讨了中国大气环流规律。竺可桢、涂长望、张宝堃等研究了我国季风和雨量的规律,编写了《中国雨量》一书。李宪之提出了有关寒流和台风的新的理论。蒋丙然在1933年发表了《东亚低气压与台风分区的研究》。1936年,涂长望对竺可桢《中国气候区域论》一书中的气候区域划分作了修正,发表了《中国气候与世界天气的浪动及其长期预告中国夏季旱涝的应用》,从全球天气规律出发,运用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研究预告中国夏季雨量的办法,开创了我国用统计方法作长期天气预报的工作。 抗日战争后,气象事业对军事日益重要,1940年,气象研究所提出 呈请政府资助气象研究所添设中枢气象行政机构,建设西南测候网,俾利全国测候网之逐步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