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论苏轼的自然与人性观念.doc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论苏轼的自然与人性观念.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论苏轼的自然与人性观念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论苏轼的自然与人性观念 第22卷第1O期 2007年1O月 乐山师范学院 JournalofLeshanTeachersCollege Vo1.22.No.10 0ct.2007 万物并育而不辐窖道并行而不辐悼 —— 论苏轼的自然与人性观念 杨胜宽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宋代是中国思想史发展的黄金时代之一.作为宋代文化的代表人物,苏轼对物质起源,人性本质等哲学核心问 题,有他的独立思考与回答.苏轼认为,世界是多元的,各有其变化发展的规律,这种规律被他阐释为”道”,与当时正统理学 家的理解具有本质的不同;在人性问题上,苏轼反对性善论,认为”善”只是人性表现的效果,肯定了后天努力的人生追求价 值.理学家斥其学说为”杂”,然而正是这一特色,揭示了自然与人性的基本规律,以及中国思想史发展的客观事实,有其不 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道;万物;人性善恶;人际关系;多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07)10—0011-05 粱漱溟在《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提出,人的一生,必须 处理三大问题,即人与物(自然),人与人(社会),身与心之 间的关系.而中国的三大哲学思想,就是因应处理这些问 题而存在的:道家思想主要是处理物我关系,儒家思想主 要处理人际关系,佛教思想主要处理身心关系.依照梁氏 的观点,三大古代哲学思想对于人与社会的需要来说都是 不可或缺的.古代三大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形成过程虽然各 不一样,但它们能够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上生长交融,互 摄互渗,表明其在满足人生需要中各有用途,发挥了其不 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人在其一生之中,都会面对物 与我,人与人及身与心的复杂关系. 当历史发展到宋代的时候,怎样看待与评价传统哲学 思想,在世界与人性本质等基本问题上进一步作出思考与 回答,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认识课题,也是一个非常 重要的人生实践问题.作为宋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代表人 物之一,苏轼具有自己的思考与回答. 道物关系与物我关系 苏轼在神宗元丰元年(1078)为朋友张粢(质夫)作《思 堂记》,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观 点,表明他对物物关系,物我关系及不同思想观念的基本 态度,当时苏轼43岁,在徐州知州任上.此后经历乌台诗 案,黄州之贬,至哲宗元符初被贬海南儋州,在此撰成《书 传》(苏轼《与郑靖老尺牍四首》其三:”草得《书传》十三 卷”)一书,【q在解说《商书》”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终 始惟一,时乃日新”时,重申了这一观点,其言日: 一 者,不变也.如其善而一也,不亦善乎;如其不 善而一也,不几桀乎!日:非此之谓也.中有主之谓一. 中有主则物至而应,物至而应则日新矣.中无主则物 为宰,凡喜怒哀乐皆物也,而谁使新之?故伊尹日”终 始惟一,时乃日新”.予尝有言:圣人如天,时杀时生; 君子如水,因物赋形.天不违仁,水不失平.惟一故新, 惟新故一;一故不流,新故无救.此伏羲以来所传要道 也.伊尹耻其君不如尧舜,故以是训之.如众人之言, 新则不能一,而一非新也.伊尹日一所以新也.是谓万 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嘲 说明苏轼从中年直至晚年,即使经历了非常的人生挫 折,都坚信他的这一观念.其实,这一观念最早出于《礼记? 中庸》,其云: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譬如天地之无不持栽,无不覆帱;譬如四时之错行,如 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 收稿日期:2007-08-04 作者简介:杨胜宽(1958一),男,四川安岳人,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11 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12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谓以上这段话的意思是用”取 譬”的方法”言天道”.意在称美孑L子倡导的儒家思想,其教 化天下的作用可以无所不包,有如天之覆帱,地之持载,四 时之交替,Et月之代明.孑L子之道,其大如天,所以可以并 育万物,可以包容一切的道.故朱熹解释”小德川流,大德 敦化”云:”小德者,全体之分;大德者,万殊之本.川流者, 如川之流,脉络分明而往不息也;敦化者,敦厚其化,根本 盛大而出无穷也.”[31 按照《礼记?中庸》的理论逻辑,孑L子之道是”大德”,是 普天之下无所不能的”万殊之本”,由它而生出无穷,其他 的思想都是从它派生出来,那么,”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局 面就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当一种思想被独尊坐大以后, 就容不得别的不同思想与之”并行”,最多只能是”从行”, 就像朱熹所说的:”如川之流,脉络分明而往不息也”.”万 物并育而不相害”也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在”万殊 之本”的孔子之道的持载和覆帱之下.在这种关系之下的 “物”,相对于孔子之道而言,已经沦为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