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 实验教学中心.doc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 实验教学中心.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 实验教学中心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人们在交往中十分讲究谈吐文雅、举止有礼,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整套的礼仪习惯。而这种传统的风俗习惯在汉语词汇的运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汉语的词汇系统可以说是汉民族礼仪某种程度上的文化缩影,历代以来,积累了丰富的谦词、敬词、婉词等礼貌用语,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语言行为。  一﹑古代礼貌用语举例           ,,(诸葛亮《出师表》)   (“兄”、“弟”、“姐”、“妹”等) 以及说话人自身主张、意见等名词连用, 构成定语与中心词关系的偏正短语, 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例如:  (1)余山三兄大人阁下:……愚弟高翔麟顿首上。(高翔麟《致裕泰》)   (2)臣效愚计, 大王无用, 是以臣无以效大王, 愿自请而去。(《战国策·秦策五》)   , 这类谦词“愚”多用于平辈中年幼者对年长者,晚辈对长辈, 婢仆对主人, 下级对上级, 臣下对君主。                                                                  “死”是升天、成仙,进入另一境界。在道教中,“死”的委婉语有:解驾、遁化、羽化、归道山、上仙、仙去、仙化、仙升、仙逝、仙游……      —8岁前)、殇(20岁前)、夭折  父母辈死:见背、弃背、弃养、启手足  女性的死:玉殒香消、埋香、离魂、香消玉碎、香消玉损、珠沉玉碎  妻子死:断弦、殚死  5、不同原因、方式的死            ‘百拜以喻多’是也。”明以来与师友或贵官书札常称百拜。   (五)问候语  见面时或书信中向人问好的礼貌用语,这类用语使用相当普遍,在礼貌语言的交际中不可缺少。   1、日常见面问候语  相识者和熟人之间见面时的问候语,是社会文明不可缺少的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交往的主要礼貌形式。问候语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从一句简单的问候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民族在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我国上古的洪荒时代,人们见面时,总是问:“无它乎?”(没有碰上蛇吧?)这句问候是汉人祖先的穴居生活的真实写照。 “无恙乎”也是古人常用的问候语。《尔雅·释诂》:“恙即‘痒’,‘痒’,病也。”痒之为病是由于伤痛,孳乳为“恙”,由伤痛引申为忧伤(生理的疾病引申为心理的疾病)。进入农耕时代,人们见面寒暄时,往往就要问对方“吃了吗?”这句简单的日常问候语集中体现了汉民族传统文化中“民以食为天”的人生哲理。[4]   2、书信问候语                           —117页                                              林雪美:中国古代礼貌用语及其文化蕴涵研究    20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共 11 页第 8 页   11 页第 9 页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