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國古典文獻學(第4篇 章:版本).ppt
4.清刻本 官刻:內府(武英殿刻本)、地方書局 家刻:以大批學者和藏書家的參與為特色,如周亮工、鮑廷博、張海鵬、黃丕烈、錢熙祚、伍崇曜、繆荃孫、王先謙、葉德輝、羅振玉等。 坊刻:北京琉璃廠書肆、席氏掃葉山房等 (1)版式 沿襲前明舊日格調。四周雙邊或左右雙邊,白口,雙魚尾。武英殿所刻書一般開本較大,版式鋪陳,印紙瑩潔,裝潢考究。 (2)字體 清初沿襲前明橫輕豎重、方方正正的仿宋體。 康熙朝,非顏非柳亦非趙的端楷圓秀的館閣體。如曹寅主持揚州詩局所刻的《全唐詩》、《佩文齋書畫譜》、《御製詩》初二三集等。這種字體較之自嘉靖以來所刻之書的那種橫輕豎重、筆道硬直、結構方整的匠人字體,似乎要柔美多姿,通常又稱爲軟體字。用這種字體所刻的書,通常稱爲軟體寫刻。 乾隆以後,刻書版式字體變得小氣,字體顯得團頭團腦。 (3)諱字 清初和元朝人一樣,沒有避諱的習俗。 康熙朝始實行漢族文化中固有的避諱舊習。 (4)印紙 清代刻書的印紙名目較多,如羅紋紙、棉紙,棉紙又可分爲貴州棉、河南棉、山西棉等,還有竹紙、開化紙、開化榜紙、太史連紙、棉連紙、宣紙、毛邊紙、毛太紙、遷安紙、官堆紙、高麗紙、日本皮紙、美濃紙等。 羅紋紙:色澤潔白,質地柔軟,有顯著的橫文,看去很似絲織品羅的紋路,故稱羅紋紙。 康熙時席啟寓刻印《唐百家詩》,雍正時武英殿刻印《唐宋詩文醇》皆用羅紋紙。乾隆後,此紙漸少。 開化紙:產自浙江省的開化縣,因此得名。開化紙是清代最名貴的紙張,其質地細膩,極其潔白,簾紋不明顯,紙雖薄而韌性強,柔軟可愛,摸起來柔潤而有韌性。 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宮裏刊書以及揚州詩局所刻的書多用這種紙。這種紙也叫“桃花紙”,是因爲在白色的紙上常有一星半點微黃的暈點,如桃紅。 太史連紙:通稱爲粉連紙,又叫作連史紙。潔白勻凈,正面光潤,背面麻澁。乾隆以後印書多採用這種紙。其中較厚較白者,又稱爲海月紙。 毛邊紙:亦稱黃紙。明末江西出產竹紙,紙質細膩,薄而鬆軟,呈淡黃色,沒有抗水性能,托墨吸水性能好,既適於寫字,又可用於印製古籍。因明代大藏書家毛晉嗜書如命,好用竹紙印刷書籍,曾到江西大量訂購稍厚實的竹紙,並在紙邊上蓋一個篆書“毛”字印章,故人們習慣稱這種紙爲毛邊紙。 《常昭合志》:“隱湖毛氏所用紙,歲從江西特造字,厚者曰毛邊,薄者曰毛太,至今猶存,其名不絕。” (二)活字本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 (1)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八: 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爲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纔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寶藏。 活字 周必大在南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仿畢昇之法,製造膠泥活字,排印自著《玉堂雜記》。《益國周文忠公全集》卷一九八:“近用沈存中法,以膠泥銅版移換摹印,今日偶成《玉堂雜記》二十八事。”為迄今所知最早的泥活字印本。 元初姚樞的弟子楊古“為沈氏活板”,姚遂《牧庵集》卷一五《中書左丞姚文獻公神道碑》載姚樞“遂攜家來輝,墾荒蘇門……又以《小學》書流布不廣,教弟子楊古為沈氏活板,與《近思錄》、《東萊經史論說》諸書散之四方”。 (2)王楨改進木活字印刷術 畢昇曾製造過木活字,因“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 元王楨《農書》卷二二附《造活字印書法》: 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木做印盔,削竹片為行,雕板木為字,用小細鋸鎪開,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脩之,比試大小高低一同,然後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夾之。盔字既滿,用木屑屑之,使堅牢,字皆不動,然後用墨刷印之。 明清兩代,木活字印刷技術普遍流行。崇禎十一年(1638)以後,北京發行的“邸報”改用木活字排印。 乾隆時的排印《武英殿聚珍版叢書》 程甲本《紅樓夢》: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偉元翠文書屋木活字排印 程甲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