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教材课程.pptVIP

人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教材课程.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教材课程.ppt

人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的美学 其人 1889.9.26—1976.5.26 “他生出来,他工作,他死了” 生于巴登的一个小镇 其父是当地教堂的神职人员 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 1913:弗莱堡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心理主义中的判断理论》 1915:讲师 1918年成为胡塞尔的助教 1923年成为马堡大学的教授 1927:《存在与时间》 教育部长“不合格” 1928:回到弗莱堡大学继承胡塞尔的教席 1933年4月;当选弗莱堡大学校长 演讲:否定学术自由;要学生将元首的话当作法律 哲学只可以用希腊语和德语来写;德国承担着欧洲文化的未来 实际在晚年他对中国文化非常推崇 1934:辞职;禁止上课 1951:恢复上课 1959:退休,居于黑森林 1976:在弗莱堡去世 海德格尔的基本思想 基础本体论 对人的“此在”的生存论分析 后期的技术之思 基础本体论(fundamental ontology) 存在的遗忘 存在(sein, being)与存在者(seiende, beings) 何谓存在? “我们听得见摩托车在马路上飞驰,我们听得见松鸡略过松林。可实际上我们听到的只是摩托车发动机发出的隆隆声和松鸡发出的沙沙声。” “我们听见狂风在烟囱上呼啸,我们听到三马达的飞机,我们听到与大众牌汽车迥然不同的奔驰汽车。物本身要比感觉更切近我们。” 《物》壶 壶可以用来倾倒泉水或酒,而“在泉中有岩石,在岩石中有大地的浑然蛰状。这大地又承受着天空的雨露,在泉水中,天空与大地联姻。在酒中也有这种联姻。酒由葡萄的果实酿成。果实由大地的滋养与天空的阳光玉成。在水之赠品中,在酒之赠品中,总是栖着天空与大地。……故在壶之本质中,总是栖留着天空与大地。” “倾注之赠品(指水或酒)乃是终有一死的人的饮料。它解人之渴,提神解乏,活跃交游。但是,壶之赠品时而也用于敬神献祭。”这样海德格尔得出了结论“在倾注之赠品中同时逗留着大地与天空、诸神与终有一死者。” 海德格尔称“天、地、人、神”这四者为“四重整体”,就是他后期所称的“世界”,这实际是他对“存在”的一种具体化的说法,而物的“存在”就在于让四重整体栖留和聚集。 对“此在”的分析 “此在”:Dasein: 只有人才能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不同于一般存在物的存在(Being of beings) 莱布尼茨“为什么总是存在着一些东西,而不是什么都不存在?”(上帝) “此在”的两个特征: 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 人没有固定的、不变的本质:盖棺论定 他的本质就是自我显示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他就能改变自已,重新塑造自己 这个存在者之为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 每一个都是一个存在者,而不是一个类属(其他事物如此) 人的生活的公众性: 本真存在:真正的自我 非本真存在:被大众支配和淹没 在世之在 在世之在(Being-in-the-world; In-der-Welt-sein) 被抛状态:焦虑 总体结构为“烦”(care; Sorge) 烦忙(Besorgen):与周围的事物“打交道” 烦神(Fürsorgen):与人打交道 与他人“共在” 非本真状态(常人): 自我消失在他人之中(服从、平凡、迁就、公众性、不负责任、适应感) 沉沦:闲谈、好奇、含混 本真状态: 超脱:保持了与他人的距离,达到了自我与他人的平衡 畏与“面对死亡的决断” 畏:人都是向死而生的 人诗意地栖居 技术之思 计算性思维和沉思之思 技术破坏了“存在”本质性的神秘,也破坏了人的本质的完整 地球及其大气都变成原料。人变成被用于高级目的的人的材料。 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球上脱离开来而且连根拔起 还乡与诗意栖居 终有一死的人通过栖居而在四重整体中存在 海德格尔的美学 艺术 物之为物 艺术中的真理 真理、世界、大地、争执 语言与诗 艺术 《艺术作品的本源》(收入《林中路》) 物之为物 传统认识: 属性的总和: 这是将主谓结构强加给事物的结果。并不是物之本然状态。 这是一种科学分析的态度,例如,我们说一棵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由根、主干、枝、叶组成等,但这恰恰使我们远离了本然之树:它扎根大地,将枝叶伸向空中,它融身于整个自然,它本来浑然自在。而科学解析则破坏了树的本然存在,将命题结构(树是……,树由……)转为物本身的结构,似乎树就是这些属性的聚集一样。 感官多样性的统一: 假设了我们的感官首先接受感觉材料,然后交给心灵去综合,而物则是这种综合的结果。而海德格尔指出我们从来不是先感知到杂多的感觉材料,而是感觉到物本身。 “物”是它给人的各种感觉的综合,如:红色、有光、不规则立方体、坚硬、无味等等。但海德格尔指出这些感觉仍是派生出来的。 质料与形式 同样是割裂了物之本然状态;而且失之笼统。 关联性:天地人神 艺术中的真理 真理就是存在;真理自行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