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 安徽建工集团.ppt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 安徽建工集团.ppt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 安徽建工集团

四、隧道通病治理与监控量测 (本节以工程实例为主) 公路隧道通病实例【1】 浅埋联拱隧道的塌方预防与治理 摘要:结合铜黄高速上坡双联拱隧道工程实例,介绍浅埋联拱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塌方的预防、处理方法与体会。 关键词: 隧道 塌方 预防 治理 注浆 小导管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不断建设与发展, 越来越多的山区高速提上建设日程,大量的隧道工程在修建之中,作为隧道施工的“常见病、多发病”,塌方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施工过程中,造成安全隐患和工期延误,塌方的预防与治理成为隧道施工的技术难题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笔者参与并指导了上坡双连拱隧道的施工,借上坡双连拱隧道的施工谈谈对双连拱隧道浅埋联拱隧道的塌方预防与治理一些浅见, 请专家斧正。 1.工程概况 上坡隧道位于皖南山区,隧道区属断褶侵蚀剥蚀低山区,海拔120.0~177.42m,相对高差约57.42m,山脊走向北东,隧道轴线与山脊近正交,轴线通过处最高海拔169.45m, 全线均为浅埋。起讫桩号K150+969~K151+081,全长112米,设计时速80km/h,隧道位于转弯半径为1240米的圆曲线上,路面超高横坡为2%,纵坡为0.68%。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2.1、地层岩性: 隧址区发育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和志留系下河沥溪组(S1h)薄层状粉砂岩,如图1所示;2.2.地质构造 隧址区地层为单斜构造,岩层产状135°∠46°,褶皱构造不发育 ,隧址区内的主要构造类型为断层和节理裂隙。在隧址区发现两条断层,其特征如下: F1断层:产状35°∠80°,断层破碎带宽度4~8m左右,延伸长度大于100m,带内岩石破碎严重,VP=1500~1900m/s,位于隧道轴线左侧。 F2断层:产状180°∠48°,断层破碎带宽度3~7m左右,延伸长度大于100m,带内岩石破碎严重,VP=1500~1900m/s,位于隧道轴线右侧。 2.3、水文地质条件: 隧址区植被发育,雨水易渗入残坡积土层中,地下水按赋存形式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为含碎石亚粘土,厚度较薄,易流失。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中,含水极不均一。地下水流向严格受地形控制。主要接收大气降水补给,总体来水隧址区地下水不发育,水量贫乏。 3.塌方产生的原因 塌方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由地质因素造成的,对于浅埋隧道尤其如此。浅埋,围岩风化严重,岩体破碎,自稳性差,开挖后形成临空面围岩难以自稳,出现塌方。 不当的施工方法与施工工艺是造成塌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在联拱隧道的施工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联拱隧道施工工序复杂,各环节联系紧密,如果施工方法与工艺不当,开挖方法不合理或不能采取有效方法尽快支护,同样会造成塌方。 复杂的地质条件是造成塌方的客观原因,不当的施工方法是引起塌方的主观因素,塌方的产生是由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客观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可以针对不同的客观因素,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开挖、支护方法,有效的进行预加固、预支护,减小施工过程对隧道围岩的扰动与破坏,减少甚至避免塌方的发生。下面仅以上坡隧道为例,介绍浅埋联拱隧道的塌方预防措施。 4.塌方的预防 对软弱地质而言,隧道通常采用的预防塌方的方法就是在开挖之前先采取有效的超前支护对前方的围岩进行预加固、预支护后再进行开挖。上坡隧道针对自身的工程地质特点,采用了以下的方法预防塌方的产生: (1) 在进出洞口(覆盖层薄)采用超前注浆大管棚对隧道洞口段进行预注浆,加固固结洞口段围岩; (2) 在洞内采用双排注浆小导管加固固结前方围岩; (3) 喷射混凝土封闭开挖掌子面,防止开挖面围岩风化,为初期支护的施工赢得时间; (4) 采用三导坑法结合机械进行开挖工作,尽量减小开挖施工对围岩的扰动。 以上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降低了隧道塌方现象的产生,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但由于隧道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任何一种施工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上坡隧道就曾由于地质条件突变造成塌方。 5.塌方的处理 5.1 塌方的经过 2006.1.19日23时50分,上坡隧道左侧导坑开挖至K151+052时,隧道开挖穿越F1断层,围岩突变,明显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强风化松散粉砂岩,极为破碎,下层为倾向于开挖方向的泥质填充滑层,解理裂隙极其发育,在开挖过程中下层滑层错落滑动带动上层粉砂岩下落,粉砂岩无法自稳跨塌,造成塌方。塌方段埋深13m,造成冒顶,地表塌穴深度为3-3.2 m。塌方持续5小时,方量约为150m3,塌方体堆满开挖掌子面。 5.2 塌方的处理 塌方的处理必须建立在对塌方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塌方处理方案的制定如同战斗方案的制定,如果方案不当或失败,不但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能造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