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_攻击 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考研专业课培训资料.ppt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石 伟
E-mail: shiwei@swu.edu.cn
第八章 攻击(aggression)
第一节 攻击的实质
一、什么是攻击
(一)攻击的定义
攻击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攻击的伤害性:生理伤害 or 心理伤害
攻击的动机性:实际伤害 or 可能伤害
攻击的社会规范不许可性:
(二)攻击与敌意
敌意(hostility):非身体接触性的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如言语中伤、侮辱、造谣、间接捣毁破坏别人的财产、伤害别人所喜爱的东西等。
所谓的敌意经常会造成更大的伤害,特别是心理的伤害。
从现在开始,你只许疼我一个人,要宠我,不能骗我,答应我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到,对我讲的每一句话都要真心,不许欺负我,骂我,要相信我。别人欺负我,你 要在第一时间出来帮我,我开心呢,你要陪着我开心,我不开心呢,你要哄我开心。永远觉得我是最漂亮的,梦里面也要见到我,在你的心里面只有我!
——《河东狮吼》台词
(三)攻击的普遍性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攻击——暴力(violence)——战争(war)
仓廪实而知礼节
(二)洛伦茨的习性学观
攻击是生的本能的体现。
攻击冲动需要转移、耗散,否则会以可怕的方式爆发。
三、挫折—攻击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 theory)
挫折是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
挫折是攻击的充分必要条件。
修正
武器效应
伯克威茨(Berkowitz,1978)
挫折导致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如愤怒),必须有适当的情境线索(如武器),才可能产生攻击。
如果没有这种线索,个人可能耐心地试图克服挫折,或变得沮丧、退缩。
weapon effect:The tendency of weapons to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aggression by their mere presence.
“Guns not only permit violence, they can stimulate it as well. The finger pulls the trigger, but the trigger may be pulling the finger.”
——Berkowitz
四、攻击的社会学习观
攻击是习得的,也可通过学习予以减少或消除。
(一)攻击因强化而习得
(二)攻击因观察学习而习得
(三)去学习过程和再学习过程
行为的习得与行为的表现(潜伏学习)
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必直接受到外在强化,只要看到仿效对象的行为受到强化就等于自己也受到强化的过程。
再学习过程与去学习过程
第二节 攻击的影响因素
一、情绪唤起水平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高度的情绪唤起水平,都会导致在随后遇到挑衅、挫折等因素下的攻击行为的增加。
兴奋转移理论(excitation transfer theory)(Zillmann,1988):由于情绪唤醒的消退是缓慢的,因而一种情境中产生的唤起会延续到后来的另一种情境中,并增强在后一种情境中的情绪反应。
性唤起与攻击
Baron (1974)的研究
自变量:看轻度色情刺激(裸女图画);穿衣服的女人图画;中性刺激(风景画等)。
因变量:攻击行为
结果:
结论:轻度的性唤起可能会减少攻击行为。
Zillmann(1971)的研究
自变量:色情片(一对夫妇在做爱);攻击片(暴力拳击比赛);中性片(一次中国旅行)
因变量:攻击行为
结果:
结论:高度的性唤起则会增加攻击行为。
二、道德发展水平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三、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
监狱模拟实验(Zimbardo,1973)
当一种社会角色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合理性时,攻击行为增加。
群体的相互作用导致攻击行为增加。
四、大众媒介
第三节 攻击行为的控制
一、攻击行为的社会制约
增加攻击的成本
注意事项:
对攻击行为必须及时惩罚;
必须明确告知出现了攻击行为后必定会受到惩罚;
惩罚的力度必须达到会使攻击者感到不愉快;
必须让受惩罚者感到受此惩罚是公正的或是自己应得的。
二、去个性化的避免
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是指个人在群体意识的影响下暂时丧失了自知力,丧失了自己的身份,匿名地与群体合为一体的心理状态。
Zimbardo(1969)的实验。P336~337
三、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第四节 减少攻击的方法与途径
有什么方法能将人们从战争的威胁中拯救出来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