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篇 章 民本福利思想 社会福利课件.ppt
上编: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与福利文化 一、特征 (一)黄黎若莲 1、福利价值观:强调家庭义务和差序格局,肯定慈善精神 2、儒家的互助互利原则还导致了本社区和同业的互助活动 3、 政府除了赈灾,提供的福利有限 4、人们缺乏共享福利的意识(小团体主义) 5、强忍艰辛的性格,没有养成依赖国家福利的惯习 (二)田毅鹏 1、宏观上,具有与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紧密结合的特性 2、发展动态轨迹 ,明显的早熟性 3、总体特征,福利主张带有“宗族福利”色彩 4、思想的现实性,浓厚的空想色彩 二、小结 1、道德主义取向 仁政 2、父爱主义 3、互助共济(家庭、宗族、社区、同业) 4、宗族福利是主要形态之一 5、传统人道主义和报应观 6、尊老文化以及孝道文化保证了老年人的生存 7、小农保护的福利观(资产建设) 8、缺乏系统建构,往往与政治哲学糅合在一起 9、具有显著的空想色彩 内在逻辑: 家国同构 三、现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演变趋向 1、公民资格和权利理论逐渐被接受,但恩惠、施舍的痕迹及稳定思想仍较突出 2、经济发展主义导向的福利观 3、福利多元主义共识的形成 4、家庭责任依然重要 5、福利的极化(需求主义与条件主义并存,福利贵族化、精英化,从效率优先到并重的演变) 6、建构过程中的本土化和西方化 思考: 贫困观念的演变 7、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福利思想和文化的演变和福利制度的变革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 (2)具体的民:先秦时一般指以农业劳动者为主的被剥削阶级和属于被剥削阶级范畴的“国人”。秦汉以后,与君和官相对广义的概念,即自耕农;有时指庶族地主。 在古代民具有模糊性。 新民本中的民,指城市手工业商业者、商业地主以及代表其利益的文人集团 2、解释二 (1)广义:最高统治者统治的对象 (2)狭义: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劳动者 大体上都是有特定所指的 地位低下的阶层,居于社会 底层的性质始终毫无更改 (三)民本思想 1、现代学术界创造使用的词,与近代民主思想的传入有关 2、指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 二、民本思想的内容 1、民惟邦本 2、民贵君轻 思考: 民本与民主的比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1)君权为民,民本君末 (2)政权得失、国家兴亡 3、 爱民仁民 (1)理论基础:孔子的性善说,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4、利民富民 (1)实行分工,交换产品 君子劳心, 小人劳力 (2)制民之产,安民生计 管子: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足食”,孟子:井田制 (3)治理国家财政,藏富于民 以农为本,轻徭薄赋;崇尚节俭,反对奢侈 5、顺民得民 (1)端正君心 (2)与民同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三、特征与功能 (一)特征 1、不同于“人本”思想 2、民本主义与西方的民主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3、与重农思想相表里 4、与尊君思想构成一体二翼的关系 尊君——民本,明君和暴君 5、在社会的上层和中下层各有不同的着重点及其表现形态 6、最早提出民本思想基本思路的是统治者,或者认同民本思想 7、以民为本是百家共识 (二)功能 1、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繁衍与延续 2、固化了等级制的不平等原则 3、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官僚政治的运作空间 4、强化了君主专制的统治,专权的工具 国本:国不可一日无君 四、发展历程 (一)先秦时期:萌芽和形成 1、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原始氏族首领遗风;原始人道主义;原始民主精神;原始道德观念 (2)由浅入深,逐步深化 (3)学派林立,自成一说 (4)儒家的民本思想 在神民关系上,重民而轻神 在君民关系上,重民而轻君 保证民众的经济利益,实行以“裕民”为前提的仁政 政治上为政以德,取信于民 强烈的理想色彩 (二)民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1、秦汉时期 1、借鉴秦亡教训,重视民众作用 2、重视民众的社会地位 3、提出重民政策,解决民众疾苦 4、抨击豪强奢侈生活,主张缩小贫富差距 2、魏晋隋唐 3、宋元时期 (1)限制君权,反对暴政 (2)反对土地兼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