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节 肉毒梭菌 食品微生物课件教学教材.ppt
(四)抵抗力 本菌的抵抗力不强,经75℃ 5min,90℃ 1min死亡,1%醋酸1min可致死。在淡水中生存不超过2d,但在海水中能存活47d以上。本菌对四环素、氯霉素、金霉素敏感。 (五)抗原结构 本菌具有耐热的O抗原、不耐热的K抗原和H抗原三种,经过凝集试验将O抗原分为12个“O”群和70个“K”型,多数菌具有相同的H抗原,H抗原又称不耐热抗原,经加热100℃30分钟就被破坏。通过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免疫及抗原分析,利用吸收试验,将O抗原分成28个因子,1因子是共同因子,2~27因子经吸收试验可作单因子血清,2~27因子只占总数的2.1%,2~16因子血清能与绝大部分不同来源的菌株发生凝集。 二、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 本菌主要污染海产品,特别是夏秋季节要注意对本菌的检验。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的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进行。 (一)分离培养 将检样接种于氯化钠蔗糖琼脂平板和S.S琼脂平板各一个,同时接种嗜盐增菌液一管,经37℃培养8~16h,再接种上述平板,培养24h后进行观察,在氯化钠蔗糖琼脂平板上的菌落较大,呈绿色,无粘性,不易挑起。用接种环挑取3~5个可凝菌落,接种于3.5%氯化钠三糖铁培养基,于37℃培养24h可见底层变黄,上层斜面不变色,有运动性,且不产生硫化氢者可做为可疑培养物进行涂片、染色和镜检,观察形态和染色特性,并进一步做嗜盐试验和其他生化试验进行鉴定。 (二)嗜盐试验 将可疑培养物接种于无盐水及7%、11%的氯化钠胨水中,于37℃培养观察在不同盐浓度下的生长情况,在无盐及11%盐胨水中不生长,在7%盐胨水中生长良好者,可继续进行下列试验。 (三)生化试验 将可疑的培养物按其生化特性进行下列试验:糖发酵试验、靛基质试验、MR试验、V-P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硫化氢试验及溶血试验等,以便进一步与其他类似菌进行鉴别。 第五节 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可引起严重的毒素性食物中毒,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的,称为肉毒中毒。在国外,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多为各种肉类、肉制品、各种鱼、豆类、蔬菜和水果罐头等。欧洲各国多为火腿、腊肠、兽肉、禽肉等引起中毒;美国则多为水果罐头;日本和前苏联因鱼制品引起的中毒较多。在我国,因肉食品和罐头食品引起中毒的较少,而因臭豆腐等引起的中毒较多。 肉毒毒素是一种与神经亲和力较强的毒素。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潜伏期长短不一。长者几天,短者2h,一般多为12—24h。肉毒毒素主要作用于外周神经肌肉接头、植物神经末梢以及颅脑神经核,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麻痹和神经功能不全,在临床上早期表现为瞳孔放大、明显无力、虚弱、晕眩,继而出现视觉不清和雾视,逐渐地感觉到说话和吞咽困难,但体温正常,胃肠道症状不明显,病程一般2~3d,也有的持续2~3周。死亡率较高可达30~50%,多因呼吸困难及心肌麻痹而死,如在早期治疗及时,采取型特异血清和多价血清治疗,死亡率可降低至10~15%。 肉毒梭菌为专性厌氧菌,其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土壤、霉干草和人畜粪便中,在其他环境中也有分布。因此很容易在食品的加工、运输和贮藏等过程中造成污染。被污染食品中的肉毒梭菌遇到适宜条件就会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遇到不良环境会产生芽孢,不易消灭,而造成食物中毒。 一、生物特性 (一)形态和染色特性 本菌为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多见单个排列,偶见成双或短链排列,其大小为0.9~1.2 × 4~6μm。周身鞭毛,无荚膜,能形成椭圆形芽孢,A、B型菌的芽孢大于菌体横径,位于菌体近端,菌体呈匙形或网球拍状。另外五型芽孢一般不超过菌体的宽度,革兰氏染色阳性。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二)培养特性 本菌为专性厌氧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为28~37℃,pH为6.8~7.6,产毒的最适pH为7.8~8.2。本菌在血清琼脂上培养48~72h形成中央隆起、边缘不整、灰白色、表面粗糙的绒球状菌落,培养4d,直径可达到5~10mm;在血液琼脂上的菌落周围有溶血圈;在普通琼脂上形成灰白色、半透明、边缘不整齐、呈绒毛网状、向外扩散的菌落,直径约为3~5mm。在肉渣肉汤中,呈均匀混浊生长,其中肉渣可被A、B和F型菌消化溶解成烂泥状,并变黑,产生腐败恶臭味,3d后菌体下沉,肉汤变清。在肉渣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可产生大量气体。 (五)菌型和毒素 根据肉毒梭菌在生化反应及毒素血清学上的不同,可将目前已知的肉毒梭菌分为A、B、C、D、E、F、和G七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