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二部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doc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二部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第二部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类型 分布 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工业区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3)特点: ①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含义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2)社会因素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三、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2.城市等级体系特征 (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 等级较高的城市 数目较少 相距较远 等级较低的城市 数目较多 相距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温馨提示](1)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之间并非有明确的界线。 (2)在非均质地区,同一级别的城镇的服务范围并不相等,一般人口稀疏的城镇服务范围大。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有哪些? 2.如何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并对其进行评价? 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4.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有何差异? 以考纲为纲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以真题为范[考题精妙]  [典例] (2017·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如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1)~(3)题。 (1)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2)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解析] 第(1)题,地铁站点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流动人口,人流量越大消费市场往往越大,地铁站点的服务功能越全,其等级也就越高,故本题选择B。地铁站点的用地面积是根据服务等级而定的,A项所述内容存在因果关系错误。地铁站点的信息化水平高,其综合服务等级不一定高。地铁站点周边的环境质量对其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影响不大。第(2)题,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站点位于内环或其附近地区,地价较高;甲、乙、丙站点等级较高;这三个站点分布相对集中,所以人流量较大。综上可知,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应为中心商务区,故本题选择A。其他三项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区一般不会位于城市内环附近,故B、C、D错误。第(3)题,从图中可知,与河流垂直的方向上有多个一级站点,推测该城市有多个核心区,所以该城市最可能为多核心结构,其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答案] (1)B (2)A (3)C [命题出发点] 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城市功能分区及城市空间形态。[命题落脚点] 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试题评价] (1)命题背景:站在地铁角度,体现城市发展。河流穿越,体现最早城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内环、二环、三环体现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地铁站点等级的高低,体现了客流量的大小;地铁站点分布及大小与环线的关系,体现了其影响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培养良好的读图、析图和信息获取能力是解题的基础和关键。 (2)命题角度:明在站点等级,实为城市结构。本题以地铁站点分布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服务等级体系、功能分区及城市空间结构,综合性较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高考对考生的知识迁移与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考查方式:看似了然于心,贵在考查广度。本题的考查方式和命题角度,与常规考题基本相同,但通过简单的地铁线和站点等级分布,将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体现得淋漓尽致:建设地铁、高架桥、城市快速通道等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分散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卫星城等缓解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考点(一) 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 [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2015·)如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