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中和之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梁实秋散文中和之美

高中语文 论梁实秋散文的中和之美 湖南省汨罗市一中 冯娴慧 【摘要】中和之美是梁实秋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具体表现为平和冲淡,简洁含蕴的艺术风格以及通达人性的幽默讥讽。究其根源,与梁实秋本人践行中庸之道的人生观密不可分。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的重要思想,被奉为最高的道德哲学。梁实秋与儒家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中和之美融入了梁实秋的人生和艺术实践中,由此彰显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温润如玉的内在精神意蕴。 【关键词】儒家文化 梁实秋散文 中和之美 梁实秋在散文、诗歌、小说方面都有创作实绩,而以散文创作成就最高。在其散文中,不论市井风俗或者生活琐事,梁实秋都能信手拈来,随意点染,自成风趣,且笔调幽默风趣,冲淡内敛。这不仅是有赖于他的学养,也和梁实秋本人的人生态度息息相关。他有着闲来静坐小书斋的淡泊之情,谦逊儒雅的处事之道,在幽默中从容品评人生,偶尔讥讽世事,也不失温和之态。其散文有着内敛、雅致、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 1 梁实秋的儒家文化渊源 近代以来,中国学人面对汹涌而至的西学浪潮,心态异常复杂。其中,既有人改弦更张,对传统文化弃若敝履,如新文学的众多鼓吹者;也有人独立不迁,知其不可而为之地守护着传统文化的一线血脉,如诸多国学研究者;还有人试图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的困境,致力于融通中西文化精神,为传统文化寻求别一条出路,梁实秋就择取了这一种道路。 为了避免中西文化的过度轩轾,梁实秋有意避开“文化”问题,从人性的角度寻找中西文化的共通之处。他提出“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文学的纪律》),试图超越中国与西方相对抗的二元论困境。梁实秋面对冲突与争论,没有采取简单取舍的态度,而是希望能在沟通中达到共识。这种谦和的姿态,展示出真正的学者所应有的风范。正所谓“剑弩拔张,火辣辣的,不是学者的气息,学者是谦冲的,深藏若虚的”(梁实秋论《学者》),这正是梁实秋的人生及自我追求的真实写照。 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现代中国当然需要像鲁迅、陈独秀等这样的思想家、革命家;但是,仅仅只有他们,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知识分子似乎不缺乏像鲁迅等人的凌厉气息,然而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所体现出的儒者风范却渐渐丧失。在这种时代风潮下,梁实秋算是不可多得的一个“另类”。他那种温润如玉的士大夫文风范,平和冲淡,取之自然,随意点染即成风趣的文体风格在现代中国“文学生态”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梁实秋在台湾被称作是“穿着西服的孔夫子”,儒家思想成为梁实秋文化心理积淀的一部分,这也与他自身的经历相关。按照精神分析学原理,童年经历对于个体人格具有毋庸置疑的影响。如果说沈从文迫于家境,“自小浪迹四方,自营谋生、蜷缩于湖南会馆里受冻挨饿”,鲁迅不得不“穿梭于三味书屋与当铺之间,家境败落后的苦境成为对早年生活记忆清晰深刻的部分”,那么家道殷实的梁实秋不必为生计而奔波。梁实秋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前清秀才,母亲也颇有学识。他六七岁便进入私塾学堂学习儒家经典,接受正规的传统教育。自小濡沐的诗教传统,使梁实秋对儒家文化有着深厚的依恋与温情。 在清华求学八年间,梁实秋深受清华贵族式文化氛围的熏陶浸染,养成了西式的绅士风度。与此同时,他仍秉承着对儒家文化的眷恋,积极参加各种“孔教会”的活动。在哈佛大学读书期间,梁实秋邂逅了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导师白璧德,白壁德崇尚节制与理性,希望藉此途径臻于完美的人生境界。这种尝试与中国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可谓殊途同归。正因如此,梁实秋被白壁德的理论深深折服了,并在纷繁复杂的西方思想中选择了以古典主义来建构自我的人生观。梁实秋在《影响我的几本书中》中曾感慨自己平夙心中蕴涵的一些浪漫情操几为之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平正通达而且切中时弊的见解。也就是说,幼年时的家庭熏陶给梁实秋留下了关于儒家思想的朦胧意识,而白壁德理论则唤醒了潜藏于他心中的种子,使其发展为更为明晰的人生观。 由此可见,梁实秋并非盲目认同和接受儒家文化。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梁实秋在内心深处对儒家文化充满眷恋之情,然而理性又使他不得不对儒家文化中不合时宜的东西进行评判。具体到文学与道德的关系上,梁实秋一方面认同文学关乎道德,另一方面反对文学工具论的文以载道思想,认为文学应是植根于人性的,在此基础上去理解和接受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 在古代中国社会,儒家历来注重道德教化,提倡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所谓“克己复礼”,即按照礼的标准要求自己,言行举止都须合乎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做分外之事。正如《大学》传三中所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人人知其所止,止于至善,在上者就能“仁者爱人”,在下者就不会以下犯上。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理想呢?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文档评论(0)

jinchen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