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胆道疾病病人护理.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十三胆道疾病病人护理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 胆囊解剖;胆囊的生理功能;1、B超 (最常用) 2、放射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少部分显影) 口服法胆囊造影(OC) 静脉法胆道造影(IVC)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术中及术后胆管造影(IOC、POC) CT、MRI; 胆囊结石CT影像;胆结石三维成像; 第三节 胆石病: 一、概述 胆石病:指发生在胆囊和胆管的结石。 结石的类型: 胆固醇结石 胆色素结石 混合性结石; 二、胆囊结石 病因 胆囊收缩功能减低 胆囊内胆汁淤积 病理 引起胆囊积液、粘膜损伤出血、胆囊炎症、致胆囊癌; 二、胆囊结石 临床表现 不发生梗阻无症状,结石嵌顿时的表现: 腹痛(胆绞痛)、黄疸 消化不良症状 Mirizzi综合征 处理原则 手术治疗 (胆囊造口或切除) 非手术治疗;胆囊造瘘术;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三、胆管结石; 三、胆管结石; MRI造影三维成像; 三、胆管结石;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胆肠吻合术;Oddi括约肌成形术; 第四节胆道感染; 一、急性胆囊炎; ; 二、慢性胆囊炎 临床表现 有典型胆绞痛病史 消化不良症状,右上腹和肩背部隐痛 右上腹轻压痛 B超 处理原则 症状明显且伴结石者(手术) 症状轻且无结石者(保守) 不能耐受手术者(保守);三、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 又称重症胆管炎(ACST) 是肝内外结石最凶险的并发症 病因:胆道梗阻+胆道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常见于:胆道结石;蛔虫、胆管狭窄;胆管、壶腹部肿瘤; 临床表现:Reynolds五联症 Charcot三联症+休克+神志改变 处理原则: 紧急手术(切开减压、T管引流) 全身支持 联合抗菌素; 第四节 胆道蛔虫; 第四节 胆道蛔虫; 第四节 胆道蛔虫; 第四节 胆道蛔虫; 第五节 胆道肿瘤; 第五节 胆道肿瘤;临床表现 早期:无症状,或右上腹隐痛、食欲不振、恶心等慢性胆囊炎表现。 中期:腹痛、黄疸、发热等胆囊炎、??结石梗阻征。 晚期:典型腹痛、黄疸、恶心呕吐、贫血、恶病质,腹部肿块等 辅助检查 实验室:CEA、CA-199、CA-125可呈阳性。 B超、CT或X线胆囊造影可确诊。 处理原则 胆囊切除术 胆囊癌根治术 姑息手术 ; 胆囊癌CT影像; 第五节 胆道肿瘤;;临床表现 进行性黄疸,伴皮肤瘙痒、大便陶土色、上腹隐痛、胀痛和绞痛,向腰背部放射,伴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 体检:肝大、质硬、触痛、腹水。 实验室检查:胆红素、AKP、转氨酶增高。 B超、CT、MRI、PTC、ERCP可确诊。 处理原则 上段:行肿瘤切除胆管空肠吻合术 下段: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姑息手术:单纯胆管空肠吻合或内支架或PTC置管内引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前评估 健康史 身体状况 心理社会支持状况 术后评估 手术情况 身体状况 心理和认知状况;【护理诊断/问题】 【护理目标】 (一)疼痛 疼痛减轻 (二)体温过高 感染控制、体温恢复正常 (三)体液不足 病人体液维持在正常 (四)营养失调 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五)皮肤完整性受损 皮肤粘膜无破损和感染 (六)焦虑/恐惧 情绪稳定,自述焦虑减轻 (七)潜在并发症 并发症得到及时发现和处 (胆道出血、胆瘘) 理或并发症未发生 ? ; 护理措施;术后护理; 7、T管引流的护理 : 妥善固定,避免脱出。 保持有效引流。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量、颜色、性状。 预防感染。 拔管(2周左右),拔管前试夹管或经T管造影。 8、并发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