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森林蜘蛛和蝉自然流行病三种虫生真菌种群异质性.pdfVIP

引起森林蜘蛛和蝉自然流行病三种虫生真菌种群异质性.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引起森林蜘蛛和蝉自然流行病三种虫生真菌种群异质性

摘要 蝉是我国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昆虫区系的重要成分,而蜘 蛛则是全世界森林昆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它们的种群常受到虫生真菌自然流行病的 调节。了解这些真菌的种群异质性对于理解真菌流行病的发生和发展及其在昆虫种群 自然调节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调查了皖东琅琊山森林公园、皇甫山自然保护区以及皖南牯牛降自然保护 区蝉和蜘蛛的真菌自然流行病,发现紫色野村菌(Norauraea atypicola)是森林蜘蛛 自然流行病的主要病原,柱孢绿僵菌(Metarhizium 要病原,而蝉棒束孢(厶ariacicadae)是蝉若虫流行病的主要病原。应用ISSR分子标 记研究了这三种虫生真菌遗传多样性,探讨了自然流行病的发生与病原种群异质性之 间的关系,发现在森林中这三种病原真菌种群间和种群内具有不同遗传多样性和异质 性。 I.紫色野村菌的种群与流行病的发生筛出的9个ISSR弓l物共扩增出117条带, 多态性比率高达94%。ISSR扩增结果显示。22株紫色野村菌之间的遗传分化较大, 遗传相似系数0.60处,22株紫色野村菌按照两个自然保护区明显分为2大类群。第一 大类是分离自琅琊山不同蜘蛛的lO株菌株,其种群内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4。第二 大类是都采自牯牛降不同蜘蛛的12株菌株,其种群内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6。种群 内的遗传相似性虽高于种群问的遗传相似性,但未见两株菌株的ISSR指纹图谱相同或 高度相似。这表明,不管是在琅琊山还是在牯牛降,紫色野村菌的两个种群均无优势 的流行菌株。两地的蜘蛛流行病都是由高度异质的紫色野村菌种群造成的。紫色野村 菌的菌株的遗传相似性和地理来源相关而和寄主无关。 2.柱孢绿僵菌的种群与流行病的发生用lO条引物对琅琊山和皇甫山的35个柱 孢绿僵菌菌株扩增,共得到103条带,多态性百分率为75%。总的来看,35株柱孢绿 僵菌中采自同一地区的种群各菌株之问的遗传分化不大,而不同地区的菌株问的遗传 分化却很大。各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29。1.00之间。柱孢绿僵菌完全按照地区 不同分成了两大类。第一大类类包含17个菌株,全部为采自琅琊山,平均遗传相似系 数为0.98,其中出现了ISSR指纹图谱完全一样的菌株,第二大类包含的18个菌株全部 采自皇甫山,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97,出现TISSR指纹图谱完全一样的菌株。两大 类种群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却比较小,平均仅为o.31。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个地 区所采集柱孢绿僵菌种群内的菌株之间高度相似,种群异质性小,但是优势性明显, 出现了一些优势菌株。两地的蝉成虫的流行病都是由异质性低,优势性明显的柱孢绿 僵菌种群造成的。 3.蝉棒束孢的种群与流行病的发生用9条引物对52个蝉棒束孢菌株扩增,共得 至0J97条带,多态性百分率为69%。从按采集时间划分的四个亚种群来看,07年7月份 采集的菌株的遗传多样性比春秋冬季的遗传多样性要大。各遗传距离在0.0503.0.1864 之间,遗传距离最小的是08年5月和08年7月,遗传距离最大的月份出现在07年7月和 起流行病的遗传分化小的优势菌种可能由于遗传漂变而导致遗传多样性的减小,将不 利于种群对环境的适应。异质性小优势性强的种群可能只引起短暂的流行病,不利于 病原物种群的自我维持,不利于自然流行病的持续发生。 4.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本实验还利用ITS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采自皖东 琅琊山和皇甫山的柱孢绿僵菌以及部分采自牯牛降的蝉棒束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 现:供试菌株的ITS区域内没有发生较大长度的突变,蝉棒束孢的此序列完全一样, 而不同地区的柱孢绿僵菌的ITS区域也只有有2个碱基的差异。这说明ITS序列分析方 法在区分种下的遗传差异时信息量略嫌不足。 关键词:紫色野村菌,柱孢绿僵菌,蝉棒束孢,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 Population ofThree CausedNatural HeterogeneityEntomogenousFungi of andCicadasinForests EpizooticsSpiders Abstract Cicadasareanimportant ofinsectfaunaofdecidousbroad.1eaveforestsof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