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药理学笔记[答案] - 一、肺通气动力.doc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药理学笔记[答案] - 一、肺通气动力

 第1章 药理学总论──绪言 (一) 名词解释 1 药物效应动力学是指研究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 2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研究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  问答题 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有机化学的发展为药理学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植物药中不断提纯其活性成分,得到纯度较高的药物,近年来药动学的发展使临床用药从单凭经验发展为科学计算,并促进了生物药学的发展。药效学方面逐渐向微观世界深入,阐明了许多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也促进了分子生物学本身的发展。展望今后,药理学将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发展病因特异性药物治疗,那时将能进一步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 (一) 名词解释 1水通道 2分布 问答题 1 胃肠道给药时药物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量,叫做首关消除。 2在分次恒速给药达到Css时,体内Ass是维持剂量与体内上一剂量残留药物的和,即当给药间隔时间τ=t1/2时,即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时采用首剂加倍剂量的D1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Css。理想的给药方案应该是使Cssmax略小于最小中毒血浆浓度(MTC)而Cssmin略大于最小有效血浆浓度(MEC),即血药浓度波动于MTC与MEC之间治疗窗,这一Dm可按下列公式计算:Dm=(MTC-MEC)Vd,负荷剂量计算法与上同,即D1=Ass=144t1/2RA=144t1/2Dm/τ,τ为给药间隔时间。τ可按一级消除动力学公式推算得,因此可以根据药物的MTC及MEC,利用这些公式计算出D1、Dm及τ。注意此时τ≠t1/2,D1≠2Dm。 3当可见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半衰期与C高低无关,是恒定值。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或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消除速率常数(ke)的单位是h-1,它不表示单位时间内消除的实际药量,而是体内药物瞬时消除的百分率n=1时,-dC/dt=keC1=keC,式中k用ke表示消除速率常数。将上式积分得在一级动力学的药物中,Vd及C1是两个独立的药动学指标,各有其固定的数值,互不影响,也不因剂量大小而改变其数值。Vd是表观数值,不是实际的体液间隔大小。除少数不能透出血管的大分子药物外,多数药物的Vd值均大于血浆容积。与组织亲和力大的脂溶性药物其Vd可能比实际体重的容积还大。C1也不是药物的实际排泄量。 4当n=0时,-dC/dt=KC0=K,将上式积分得:Ct=C0-Kt,C0为初始血药浓度,Ct为t时的血药浓度,以C为纵坐标、t为横坐标作图呈直线斜率为K,当Ct/C0=1/2时,即体内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或体内药量减少一半)时,t为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lifetime,t1/2)。按公式1/2C0=C0-Kt1/2可见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随C0下降而缩短,不是固定数值。 5 ①吸收,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蔽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多数药物按简单扩散物理机制进入体内。扩散速度除取决于膜的性质、面积及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外,还与药物的性质有关。分子量小的(200Da以下)、脂溶性大的(油水分布系数大的)、极性小的(不易离子化的)药物较易通过。药物多是弱酸性或弱碱性有机化合物,其离子化程度受其pKa(酸性药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及其所在溶液的pH而定,这是影响药物跨膜被动转运、吸收分布排泄的一个可变因素。②分布,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与血浆蛋白结合。酸性药物多与清蛋白结合,碱性药物多与α1酸性糖蛋白结合,还有少数药物与球蛋白结合。这种结合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可见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量(\[DP\])受药物浓度(\[D\]),血浆蛋白(P)的质和量及解离常数(KD)影响,各药不同而且结合率(血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与总药量的比值)随剂量增大而减少。③生物转化,药物作为外来活性物质,机体首先要将之灭活,同时还要促其自体内消除。能大量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多是极性低的脂溶性药物,在排泄过程中易被再吸收,不易消除。体内药物主要在肝脏生物转化而失去药理活性,并转化为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而利于排出体外。生物转化与排泄统称为消除。生物转化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或水解,第二步为结合。④排泄,药物在体内最后的过程是排泄,肾脏是主要排泄器官。游离的药物能通过肾小球过滤进入肾小管。随着原尿水分的回收,药物浓度上升。当超过血浆浓度时,那些极性低、脂溶性大的药物反向血浆扩散(再吸收),排泄较少也较慢。只有那些经过生物转化的极性高、水溶性代谢物不被再吸收而顺利排出。有些药物在近曲小管由载体主动转运入肾小管,排泄较快。在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