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部控制理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ocVIP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摘要: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决定国有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在借鉴国外企业内部控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企业的特征,从内部控制理论视角探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一、引言   从国际上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看,完善并运转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是这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础。2006年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目的是促进中央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使中国企业有了自己的内部控制标准。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大多数大中型企业都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效果并不理想。而理论界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尚局限于试图用国外内部控制框架规范国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需要提示的是,如果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形成和演进过程缺乏本质了解,那么参照COSO的过程更多的是形式的照搬,建立的内部控制对中国环境下的国有企业适用性弱。因此,在借鉴国外企业内部控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我国企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比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内部控制的理论来探讨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二、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 一 )内部牵制阶段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是指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在这一阶段,许多企业为了防范和揭露错误,逐步探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日常生产活动的办法,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即必须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和业务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以便相互牵制,防止发生错误或舞弊,这就是现代内部控制??雏形。这一阶段的内部牵制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经济制约关系。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基于企业个体行为层面控制的内部经济制约的阶段。从理论上讲,只是通过组织制度表现出来的经济制约的一般性实践活动,而没有形成为内部控制的概念。从功能上看,其权力制衡功能有所体现,但其行为导向功能还没有显现出来。   ( 二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许多企业把传统的内部牵制思想与古典管理理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组织、调节、制约和监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法,形成了内部控制制度。在这一阶段,内部控制作为完整的财务和其他控制体系,是由管理者根据总体目标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经营活动合理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管理信息。   ( 三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经营风险也不断加深,西方会计和审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在从一般涵义向具体内容深化。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 No.55)》中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取代原有的“内部控制”,该公告的颁布和实施可视为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性成果,提出了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在内的内部控制结构三要素。三要素论最大的进步是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框架之中,而不再是将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外部因素来看待,从而拓展了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考虑内部控制的责任。   ( 四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受到信息论和高风险行业迅速发展的影响,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美国会计学会、美国财务经理人协会、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等赞助成立的内部控制委员会――COSO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on)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4年修订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IC-IF),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整体框架的新阶段,并被世界上许多企业所采用。IC-IF提出了关于内部控制比较完整的定义,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认为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五要素构成,并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   ( 五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 由于 2000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