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利什曼原虫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杜氏利什曼原虫ppt课件

Leishmania donovani 杜氏利什曼原虫 p38 对人和哺乳动物致病的利什曼原虫有: 杜氏利什曼原虫 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 热带利什曼原虫 皮肤利什曼病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 巴西利什曼原虫 粘膜皮肤利什曼病 我国仅有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黑热病。是我国50年代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一.形态(图示) 无鞭毛体 又称利什曼型或利杜体,寄生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巨噬细胞内。 前鞭毛体 又称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 二.生活史(图示) 1.在白蛉体内发育 雌性白蛉叮咬病人或被感染的动物, 无鞭毛体进入白蛉胃内, 在胃内发育为前鞭毛体, 前鞭毛体以二分裂大量增殖, 聚集于白蛉口腔及喙。 2.在人体内发育 感染有前鞭毛体的雌性白蛉叮刺人体吸血时,前鞭毛体随白蛉分泌的唾液 进入人体的皮下组织。一部分被多核白细胞吞噬消灭,一部分进入巨噬细胞,转化为无鞭毛体,以二分裂法大量增殖,最终导致巨噬细胞破裂,游离的无鞭毛体又进入其它巨噬细胞重复上述增殖过程。 三.致病 (一)内脏利什曼病(图片) 致病机制: 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浆细胞也大量增生 临床表现: 长期不规则发热,常呈双峰热型,伴脾、肝、淋巴结肿大,消瘦、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血清丙种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蛋白尿和血尿,患者常发生鼻衄和齿龈出血。由于全血细胞减少,免疫受损,易并发各种感染性疾病,常可导致死亡。患者治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能抵抗同种利什曼原虫的再感染。 1.肝、脾、淋巴结肿大,以脾肿大最为常见。 2.全血细胞减少 脾功亢进所致 (1)红细胞减少----贫血 原因:脾功能亢进、免疫溶血 (2)白细胞减少 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3)血小板减少 出现鼻衄、齿龈出血等。 3.丙种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4.蛋白尿、血尿 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的间质性肾炎所致。 (1)肝功受损,白蛋白合成减少;肾功受损,蛋白排出增多。 (2)浆细胞增生,分泌球蛋白增加(不是特异性抗体)。 (二)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 (三)淋巴结型黑热病 病人在面部、颈部、四肢或躯干等部位出现许多含有利什曼原虫的皮肤结节,常见于面部及颈部。 (四)皮肤利什曼病 发生皮肤溃疡。 四.实验诊断 1.病原检查 (1) 穿刺检查 部位: 骨髓、淋巴结、脾 1) 涂片法 2) 培养法 3) 动物接种法 (2) 皮肤活组织检查 2.免疫学方法 3.分子生物学方法: PCR等 检查血清循环抗原: 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 检查血清抗体: ELISA等 五.流行 2、流行病学分型: 人源型 平原地区 病人 青少年 家栖中华白蛉,新疆长管白蛉 犬源型 山丘地区 病犬 儿童 近野栖型中华白蛉 自然疫源型 荒漠地区 ? 幼儿 野栖蛉种,主要是吴氏白蛉 1、分布 曾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北的山东、河北、河南、四川、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等十六个省市,近年来主要发生在新疆、内蒙古、甘肃、四川、陕西、山西等六个省、自治区。 类型 分布 传染源 患病人群 传播媒介 黑热病曾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北的省(市)、自治区。自1958年以后,主要流行区(华北、华东)已基本消灭此病,但近些年来,陕西、山西、河北等省有少数散发病人,新疆、甘肃、四川等省出现了明显的回升。根据报道,1990-1996年上述省、自治区共有病人1711例,1997-1998两年,仅新疆喀什地区的病人已达269例,甘肃陇南地区年发病病人数也回升至130例。可见,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加强本病的监测与控制措施十分重要。 六.防治 1.治疗病人 药物:葡萄糖酸锑钠 抗锑病人用戊脘脒或二脒替 切脾治疗 2.控制病犬 3.防蛉灭蛉 癞皮狗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