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

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林秀俊遷居淡北,以「大墾戶」之身份,先開墾板橋、永和平原、安坑、內湖地區,其間,因患於旱,先闢有大安圳,引內山之水入,圳寬二丈四尺,長十餘里,過旱溪,則埋土管於下,以相接續。遇洪水則壞,經營數年,糜財十餘萬始成。所經自三叉河、二甲九至鴟鴞山下,透九芎林,引入大陡門,至軟阪下,灌大安寮至港子嘴等莊田一千餘甲,歲入數萬石,後大又鑿永豐圳,穿山導流,自暗坑口,引青潭大溪之水,穿尖山,至南勢角、枋寮,長五里有奇,又灌田一百九十餘甲。其加速使北台灣之大片土地「田土化」及「水田化」,也促使北臺灣的土地由原住民手中轉予漢移民拓墾者,因此,每年租穀萬餘石,設有十多座公館(統籌收租的地方),累積了鉅大財富。 林秀俊曾任淡水社「通事」之職,繼娶原住民平埔族潘氏為妾,一生中以「拓墾」與「通事」(漢人與原住民的翻譯官)相始終,努力使漢番間保持和諧,且使拓墾順利。他不只坐擁鉅富,對臺灣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在地方上有很大的實力,連官廳都對他敬畏猜防,次子海籌以大安圳崩,傾資修之,產稍折,長子海廟,海廟之子登選亦開暗坑圳,能世其家。林秀俊死後葬於內湖,今日該墓地被列為三級古蹟,佇立於民權大橋旁基隆河整治計畫區內,標誌著先人開發的足跡。內湖的許多舊地名和林氏開發內湖有關。如「五分」一地,乃因林家的佃戶,將其地分予「四子及長孫」而得名,即今「五分里」。 今日「湖元里」的部份地區,舊名「粉寮」;今日大湖公園,原名「十四分陂」,亦為林家的產業,後捐為灌溉用水源,今則規劃為民眾最佳之休閒公園。林秀俊後裔散布板橋、內湖一帶,傑出者,如曾任台北市議員的林鴻基先生,以及前內政部長林豐正先生即為林成祖的第八代子孫。台北盆地是由清初少數漳泉及粵人入墾所開發起來的,其中林秀俊被認為是相當重要的一位開拓先驅,由林秀俊墓放眼望去,四處都有建築物,但在百年前這一大片土地皆為林家辛苦開墾而得的土地。林秀俊墓為典型的台灣古墓,採用傳統閩南式,以墓丘為中心,前置石雕墓碑,左右肩石夾立,矮垣層層彎曲伸出,呈環抱狀,前有寬廣的墓庭,格局開展,係由傳統風水理論所建造出來的結果,為台北盆地內少數完整保存的清代大墓。林秀俊墓是一塊獨立的土地,除墓的本體外四周還有幅員不小的空曠土地,上面種有草皮和一些植物,在建築物林立的都市中頗引人注目 離開堤頂大道,我轉往內湖環山路,探訪第二處古蹟-「清代採石場遺址」。這座採石場遺址位於環山路1段136巷底,巷底就是金面山的登山口,兩年前我曾探訪過。登山口有左右兩條路徑,皆可爬往金面山,一般以左徑為主,右徑較迂迴,山徑亦較原始,我取右行。這段路是今天的古蹟景行程唯一需要爬山的部份,我走走停停,約三十分鐘,抵半山腰的採石場遺址。金面山以出產岩材著名,至今登頂的山脊還可看到凹凸崢嶸隆起的巨岩。清代採石場遺址與台北建城歷史有關。光緒八年(1882年)台北建城,由福建巡撫岑毓英督辦,後來改由台灣道劉璈督工,光緒十年(1884年)完工。當時建城所需的石材,選擇內湖及大直一帶山區所產的安山岩為建材。這裡開採的石材,經由斜坡道運送下山,再用牛車,運送至基隆河渡船頭,經河運載往今淡水河二號水門卸貨。金面山山腰還遺留著當年採石場的遺跡,見證了台北建城史的歷史。今年為台北建城120週年紀念,而當年的城牆早已堙滅,城門則只剩北門(承恩門)仍保持著原貌,其餘城門或被拆毀,或被重新改建。我在採石場遺址,見散落的岩石,遙想當年台北城建城景象。以岩石的命運而言,120年前,金面山的石頭被雀屏中選,搬下山,運至河,坐著船,入市區,成為台北城的基石和城牆。這些岩石經歷起伏的命運,既親眼看見台灣巡撫劉銘傳坐著轎子風光進城,也目睹日本近衛師團的金戈鐵馬揚威入城。怎不感慨世事多變!百年歷史滄桑,台北城的城牆消逝無蹤,而金面山的岩石依舊在,每天迎著晨曦,歡迎絡繹於途的登山客來造訪。金面山的採石史事,亦曾經堙滅過。後來,經由內湖當地文史人士努力挖掘歷史記憶,並呼籲奔走,這座清代採石場遺址終於被市政府指定為古蹟。我想,當年獻身進城的金面山岩石若地下有知,應可暝目於九泉。 圖:內湖庄役場會議室 離開採石場,我轉往內湖路二段,尋找另一處市定古蹟-「內湖庄役場會議室」。這座古蹟位於內湖路二段342號,孤寂地座落於的熱鬧的街道旁。日據時期,大正九年(1920年)內湖地區設置內湖庄,隸屬台北州七星郡管轄,郭華讓擔任首任庄長。所謂的「役場」,即是現在的「鄉公所」,為地方行政機構。臺灣光復後,民國三十四年(1945)台北縣政府將內湖庄役場會議室易名為「內湖鄉中山堂」。民國五十七年(1968),內湖改隸台北市,內湖鄉中山堂更名為「內湖區公所禮堂」。民國七十二年(西元1983),內湖區公所遷移至新建完工的行政中心大樓,該建築物更名為「內湖區民活動中心」。目前則被列入市定古蹟。「內湖庄役場會議室」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