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住房史——改变的不仅是面积 吴隽.pptVIP

30年住房史——改变的不仅是面积 吴隽.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0年住房史——改变的不仅是面积 吴隽

三十年前,我们住鸽子笼,住筒子楼;如今年轻人已不知筒子楼为何物。 ???? 三十年前,我们为了从单位分到一间房,每天到领导家门口站岗,鞍前马后;如今我们为了还上房贷拼命劳动,做牛做马。 ????三十年前,我们像农民依赖土地一样依赖住房,如果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不但夜不能寐,而且死不瞑目;如今的年轻人,已习惯一年搬家三两次,快乐地接受不断变化的生活。 ????房子不但是商品,更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是给予我们安全感的保障。而三十年来,除了房子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我们还改变了什么? 那时最流行的住房:筒子楼 说起“筒子楼”,也许很多年轻人并不清楚。这种建筑一般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是单身职工或学生居住的集体宿舍楼。几十年来,由于住房紧缺,原本没有独立厨厕设备的集体宿舍楼演变成了职工的家。 “筒子楼”的每一层中间都是一条长长的走廊,住户的房间在走廊两边,每层所有的住户共用一个水房、一个厕所。每家每户房间内的地方很小,一般也就十几个平方米。于是,共用的走廊就成了大家做饭、相互交流的主要场所,走廊成了公共厨房,堆满了煤气罐,旧物杂陈,电线裸露,墙皮剥落…… 30年前的中国,拥挤是最真实的居住体验 30年前,如果站在锦江饭店的最高层向外眺望,上海的房子只不过是一片片鸽子笼似的小阁楼,上海华光仪器仪表厂会计杨希鸿的家,是这些“鸽子笼”中的一间,13平方米,挤着三口人。3.6平方米,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数字就是上海一个普通职工的生活空间。在狭小的空间里,人们腾挪搬移,费力经营着自己局促的生活。在一个不到1.2米高的阁楼上,杨希鸿的女儿上上下下了十几年。 不仅在上海,在1978年前的中国,拥挤是每一个城镇居民最真实的居住体验。 可查的统计数字表明,在具有改革标杆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近30年间,中国累计用在住宅的投资仅为374亿元,年人均住房投资不足10元。到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的平均住宅面积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比刚刚建国时少了0.9平方米,全中国的城镇人口中,近一半是缺房户。 住房紧张 我们只好“众目睽睽”下做爱 在那个年代,一提起住房问题,与几乎所有的上海人一样,我的心中也就隐隐作痛。这是最让我们无奈和尴尬的事,特别在谈恋爱时,这几乎成了我们男人致命的软肋。像我家这样的特困户,更是难以启齿。我们家的情况基本上是这样的:一家三代,老老少少五口人——奶奶、父母,以及我和还在上学的妹妹。另外,我还有个哥,不过他有路子,和单位领导的关系比较好,婚后不久就搬到单位分的一间小房子里去了,虽然只有七八个平方,但却让许多人羡慕得要死。这么小的房子住着这么多的人,对没有经历过这一切的人简直不可思议,大家的压抑感也可想而知。我与父母之间就隔了一块布帘,他们之间的偶尔的性生活尽管小心翼翼,但是还是不可避免地让我们觉察到了。 住房靠领导的时代,我们怎么分房 那时分房实行的是打分制,单位成立了一个分房委员会,由头头脑脑和群众推举出来的职工组成。他们的工作,首先是确定游戏规则。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一个分房方案出台了。方案规定:分房人在报社参加工作后,凡是获得部门先进个人称号者,一次加两分,获得报社双文明称号者,一次加四分。然后把分房人按得分多少排序并张榜公布。 在这份排行榜上,报社的领导大多排在前列,怪不得平时连个部门先进都要和部下争,原来他们早就知道评先进和分房挂钩。行政处的一个处长兼小车队长曾建国,是社长的亲戚,从进报社时起连年都是先进,加分达到了18分,排行超过了许多老资格的分房人,引起了民怨沸腾。要知道,他的部门才两三个人,评先进纯属扯淡。【 取消福利分房,推行房改市场化 王石对朱镕基说,“我不认为2到3年内,住宅行业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王石说这句话的背景,是当时正在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中国启动内需的经济政策,学术界很多专家认为,在钢铁和汽车均不可行的情况下,应该把住宅当作启动内需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王石并不赞同这种观点,他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虽然中国的房改已经进行了近20年,但房地产市场并不完善,住宅中商品房的比例仅占30%多,60%以上是各级政府的福利房,这会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障碍。 片刻沉默后,朱镕基反问,“如果取消福利房分配制度,房地产行业能成为支柱产业吗?”【 房奴故事(一):买一次房就像轮回了一次 “现在的我不敢随便消费了。吃,能饱就行;住,只看房租,不看条件;行,能走路,就尽量不坐车,打的基本杜绝。生活质量大幅度下滑,我成了名副其实的“房奴”,唯一的想法就是:尽早把房贷还完,还自己一个自由身。 “现在已是5月,虽离我买房才过去了3个月,但所买的房子价格每平方米已经涨了500元。在大众普遍买涨不买跌的心态下,我也只能以此安慰自己,至少从心理上让我的‘房奴’生活有了个心甘情愿的理由。” 房奴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