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非零色散位移光纤设计与实验分析-design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a novel non-zero dispersion-shifted optical fiber.docx

新型非零色散位移光纤设计与实验分析-design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a novel non-zero dispersion-shifted optical fiber.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型非零色散位移光纤设计与实验分析-design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a novel non-zero dispersion-shifted optical fiber

1绪论1.1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已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呈指数趋势增长,这为传统的通信网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1]。由于以光纤为基础的通信网络所具有的天然优势,使全球的通信系统中,80%以上的信息量都是经过光纤传送的,骨干网已基本实现了光纤化。需求的增长驱动着传输技术不断向更高速率、更大容量、更长距离快速发展[2]。光导纤维通信就是利用光导纤维传输信号,以实现信息传递的一种通信方式,光导纤维通信简称光纤通信。可以把光纤通信看成是以光导纤维为传输媒介的“有线”光通信。光纤由纤芯和包层组成,纤芯一般为几十微米或几微米,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外面层称为包层,包层的作用就是与光纤芯层共同构成导光波导并保护光纤纤芯。实际上光纤通信系统使用的不是单根的光纤,而是许多光纤聚集在一起的组成的光缆。光纤通信是利用光波作载波,以光纤作为传输媒质将信息从一处传至另一处的通信方式。1966年英籍华人高锟博士发表了一篇划时代性的论文,他提出利用带有包层材料的石英玻璃光学纤维,能作为通信媒质[3]。从此,开创了光纤通信领域的研究工作。1977年美国在芝加哥相距7000米的两电话局之间,首次用多模光纤成功地进行了光纤通信试验。0.85微米波段的多模光纤为第一代光纤通信系统。1981年又实现了两电话局间使用1.3微米多模光纤的通信系统,为第二代光纤通信系统。1984年实现了1.3微米单模光纤的通信系统,即第三代光纤通信系统。80年代中后期又实现了1.55微米单模光纤通信系统,即第四代光纤通信系统。用光波分复用提高速率,用光放大增长传输距离的系统,为第五代光纤通信系统。新系统中,相干光纤通信系统,已达现场实验水平,将得到应用。光孤子通信系统可以获得极高的速率,21世纪中期可能达到实用化。在该系统中加上光纤放大器有可能实现极高速率和极长距离的光纤通信[4]。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掺饵光纤放大器EDFA(ErbiumDopedOptical-FiberAmplifier)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应用于光纤通信系统,可以有效的解决通信中的衰减问题,原来制约通信距离的衰减问题迎刃而解,同时也使系统的造价大幅度下降。在同一时期,另一技术——密集波分复用DWDM(DenseWavelength-DivisionMultiplexing)也逐步成熟并在光通信系统中的推广应用,在同一根光纤中原来只能传一个波长的信号,现在可以传输很多路,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也成倍的增加[5]。但是与单路通信系统比,波分复用系统中光纤所要承受的光功率也成倍增加,原来不会影响系统性能的非线性效应开始越来越成为系统传输容量提高的限制因素同时色散还是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6]。光纤中传输的光信号具有一定的频谱宽度,也就是说光信号具有许多不同的频率成分。同时在光纤中,光信号还可能由若干个模式叠加而成,也就是说上述每一个频率成份还可能由若干个模式分量来构成。在光纤中传输的光信号的不同频率成份或不同的模式分量以不同的速度传播,到达一定距离后必然产生信号失真,这种现象称为光纤的色散或弥散。光纤的色散主要有模间色散、材料色散、波导色散三种[7]。这三种色散作用还相互影响,由于材料折射率n是波长λ(或频率ν)的非线性函数,d2n/d2λ≠0,于是不同频率的光波传输的群速度不同,所导致的色散称为材料色散。由于传输模的传播常数β是波长λ(或频率ν)的非线性函数,使得该传输模的群速度随着光波长的变化而变化,所产生的色散成为波导色散(或结构色散)。不同的传输模的群速度不同引起的色散称为模间色散,模间色散只存在于多模光纤中。色散限制了光纤的带宽—距离乘积值。色散越大,光纤中的带宽—距离乘积越小,在传输距离一定(距离由光纤衰减确定)时,带宽就越小,带宽的大小决定传输信息容量的大小[8]。色散是限制高速率长距离传输的重要因素之一,传输速率越高,系统对色散的容限也越低。在NRZ码和1dB的功率代价下,光传输距离与系统传输速率可以通过公式(1.1)来表示[9]:DLB2=104000(1.1)其中D为光纤在传输波长处的色散值,单位为ps/nm?km,L为光纤传输距离,单位为km,B为传输速率,单位为Gbit/s。DL则为光传输过程的累积色散。显然,光纤的传输距离与速率的平方成反比。对于2.5Gbit/s的DWDM传输系统,若不考虑使用色散补偿等技术,在采用G.652单模光纤的前提下,该光纤在1550nm波段的典型色度色散系数值约为18ps/(nm?km),该传输系统的色散受限距离可以达到1000公里;当传输速度增大到10Gbit/s时,对于无色散补偿的G.652光纤的色散受限距离降到60公里;而对于40Gbit/s的高速光纤传输系统,色散受限距离仅不到4公里。可见随着速率的提高,色散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