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三讲-魏晋南北隋唐史.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魏晋南北隋唐史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考试范围 ( 《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 )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266年亡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蜀,263年亡 222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280年亡 230年,孙权派卫温浮海至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古文献中最早纪录) 两晋: 266年,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西晋,统一中国;316年匈奴攻破长安俘晋愍帝,晋亡 317年,司马睿在东南地区建康建东晋;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建立的割据政权,史称 “十六国”。这一时期称为“东晋十六国” 南北朝: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晋帝立宋,后又经齐、梁、陈,合称南朝(刘宋、萧梁、萧齐、陈) 439年,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被北齐、北周取代 隋唐: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隋,都长安 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 605——610年,隋炀帝于开通大运河 618年,贵族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 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开始贞观之治;后历经武则天时代、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由盛转衰,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907年,节度使朱温称帝建后梁,此为五代十国之始 【】 (一)社会经济 1、农业:①耕作技术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②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2、手工业:①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②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③民间手工业在此时遭受摧残。④其他:四川蜀锦;南方青瓷;建业、扬州造纸中心。 3、中原人口第一次南迁高潮:两晋之际,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内迁(五胡内迁),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4、江南经济的发展:原因:①北方由于战乱,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相对稳定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充实劳动力,带来先进技术;②民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发展;③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表现: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工商业发展,出现建康(南京)百万人口大城市。 5、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仅分配国家土地,不触动地主原有土地。与租调制相配合(隋唐后发展成为租庸调制)。保障农民土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出现,隋唐发展,武则天时,逐步破坏。 6、社会经济特点:①(南方安定,北方战乱)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②(士族制的发展,佛教盛行)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③商品经济水平较低;④(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二)政治 1、朝代更迭:①三国:魏、蜀、吴; ②西晋的短期统一;③东晋十六国:南东晋,北方及西南十六国; ④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2、九品中正制: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地方名人将本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品)、朝廷再按等任命的人才选拔制度。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出现“累世公卿”的现象。靠门第世袭为官的士族日益腐败,缺乏行政能力,到南朝时已经走向末路。 3、魏晋南北朝时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先后握有实权。 4、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②北魏早期汉化改革;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④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改革:前期(冯太后听政)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②推行均田制;③设立三长制;④推行新的租调制。中后期(孝文帝主政以后)迁都洛阳:保障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3)性质: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的封建化改革。(4)影响:意义:①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②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的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