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明代山东地区枣强裔移民考.pdf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期刊论文,完美PDF内部资料、支持编辑复制,值得参考借鉴!!

2011年 l0月 古代文明 October,2011 第5卷 第4期 TheJournalofAncientCivilizations Vo1.5 No.4 【帝制中国】 明代 山东地区枣强裔移民考 张金奎 提 要:在山东东部地区,有很多人 自称其祖先是来 自河北枣强县的移民,且迁徙时间集中 于洪武、永乐年间。金、元之际,确有大批河北冀州一带的百姓因为躲避水患和战乱东迁到山东, 但明朝初年,冀州一带是移民重点迁入地区,山东人向河北迁徙才是主流。明朝中后期,因为生 存环境的恶化,冀州一带百姓大量东迁。为避免被政府强制遣返,他们不约而同地宣称是明初移 民的后裔。这一权宜之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冀州一带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通过 口耳相传, 逐渐固化为他们是明初移民山东的枣强人的说法,并随着清朝中叶出现的编撰谱牒之风,进入家 史,凝 固为共同的历史记忆。 关键词:明代 枣强 移民 山东 明初 ,为解决因长期战乱等原因造成的人 口地区性失衡,政府 曾有组织的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人 口迁移 。这其中,山东地区因为移 民来源广泛、流 向复杂等因素,堪称明初移 民的典型标本 ,也因此 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本文拟就其中的枣强裔移民问题做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在今天的山东济南、淄博、潍坊等地,也就是明代济南府、青州府辖区及邻近地区,有大批据说 是来 自河北枣强地区的移 民后裔,“要问老家在哪边,直隶省的枣强县 ”的歌谣至今传唱。据刘德增 的调查,在今天的章丘市,枣强移 民村落 占总数的 36.52%,寿光市的枣强移民村落 占村落总数的 16.08%,博兴县枣强移民村落 占61.54%,惠民县更是占到了84.21%,其他地区也有大量分布 。其中 前三个县市的移 民村落大多宣称建置于洪武 、永乐年间,且 以洪武二年居多。惠民县则 以宣德年问为 主 ,其次是永乐朝。 刘德增的调查主要依据地名志资料。地名志和谱牒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笔者接触到的谱牒资料 中, 也有类似的反映。 如 《淄川张 氏宗谱 ·世系图》中称其始祖张子中 “原籍枣强县人 ,其所 自出无考 。旧谱广文公 日: 敦闻明初被花子军之变 ,山东民死者十之七。当路者言之朝 ,乃迁冀州枣强之民实之 ,故始祖 自枣强 徙于淄川,占城西关北地数十亩为业 ,今祖茔是也。居城中南巷 ,遂人在四图籍中,后易在三图,盖 刘德增: 大《迁徙——寻找 “大槐树”与 “小云南”移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 9O一1O3页。 93 万历初年也。” 淄川孙氏十一世孙守珍于咸丰十一年撰写的修谱序言中称 :“吾孙 氏,自明初洪武二年虎 、豹二 祖 由枣强迁居淄 邑,已越十三世于兹矣。自洪武二年至嘉靖二十年后一百八十余年 ,我虎祖 尚在,豹 祖未殁 ,乃 以二祖为迁居之始。”长 山左 氏的祖墓墓碑上亦称始祖左星午 “大明洪武四年 自直隶枣强 迁于 山东长 山焦家桥”。。 称祖先始迁于永乐时期的也不少 ,如邹平释 氏称 ,“吾族始祖兄弟二人 自大明永乐由直隶枣强迁 居于此,地属邹平之东南隅二十里小清之 阳,村名释家套焉。”张氏也说,“吾家先世系直隶枣强籍, 有明永乐二年始祖讳顺迁邹,居东郭。” 在清末民初编撰的大量乡土志中也有类似记载。如 《长山县乡土志 ·氏族》收录的9个大姓 中, 有王氏、李氏等 7姓来 自枣强,其中5姓迁于洪武二年,两姓迁于洪武四年,一姓迁于永乐四年。另 一 个大户刘姓,也是于洪武二年从距离枣强并不遥远的直隶宁津迁徙而来,只有徐氏来 自江苏昆山, 但时间也是频繁出现的洪武二年。。乡土志的信息很多采 自民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清末民初的 社会调查报告。 与洪洞大槐树移 民、小云南移民相 比,枣强移民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研究成果也不是很多,且 基本 以明初 山东确实存在枣强移民为出发点。如曹树基在 《洪武时期山东东三府地区的人 口迁移》一 文中指出,途经枣强是山西移民进入山东最便捷的通道,山西移民的巨大推动力对枣强地

文档评论(0)

liyxi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