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2.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外教育简史2

唐代科举制度 (一)面向社会,平等竞争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盛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度在唐代得以顺利实施。 由于唐代之前各种选士制度行之久矣,存在种种弊端,特别是广大寒士得不到举荐,于是唐高祖于武德五年(622年)在选举诏书中明确指出士人可以“投牒自应”。这一选举诏令,标志着以自应考试为特点的科举制度的正式建立。 唐代通过设科考试,本着优胜劣汰的原则取人,这比过去只凭荐举取人要好得多。 据史书记载,唐代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竟达数千人。虽然每次录取的人数很有限,但是唐代由于实行平等竞争,扩大了招考范围,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子弟打开了入仕的途径,使过去的所谓寒门子弟,亦即庶族地主子弟,通过科举考试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这符合时代的需要,是与以往选拔人才的方式有很大不同的,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二)防范舞弊,人才辈出 唐代科举制度也有显著的缺陷。表面看起来似乎考试很公正客观,考试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上能否录取,有时并不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这突出地表现在当时实行的“通榜”和“行卷”的做法上。 唐代统治者为了解决科场中营私舞弊的问题,曾实行糊名制,它始于武则天即位的初年。实行糊名法是考试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客观评卷,公正选拔人才。它为日后宋代全面推行弥封(糊名)制度开辟了道路。此外还曾实行复试制。这些做法,对于保证考试质量确有积极意义。 史实表明,唐代通过严格的科举考试,确实选拔出了一批杰出人才,如房玄龄、魏征、韩愈、姚崇、宋憬、张九龄、狄仁杰等名臣良吏。据有关史料统计,唐代宰相共计368人,进士出身者143人,占39%。由于这些科举出身的士人参政,从而改善了官僚集团的文化状况,同时也提高了封建吏员的素质,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工作的效率。 6、?九品中正制度产生于三国时期的魏国。所谓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这种方法就是在地方的州和郡设置大小中正官,由中正官把被选的士人按照家庭出身和个人的才学品德,分为三级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授官晋爵的依据,然后再按品授官。九品中正制的实质是承认了门阀世族的特权。 7、所谓察举又称荐举,就是“乡举里选”。察举是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中央,再由中央考察核实后授予官职,它肇始于汉高祖刘邦,初步形成于文帝,定制于武帝,并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五百年间生生不息,甚至宋元之际还曾发挥过作用。 察举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损益调整,逐步建立起比较严格而完备的察举法规,使察举制更加周密而完善。 (1)实行奖惩严明的察举责任制 自秦代始,选举用人在法律上有严格的规定:“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汉承秦制,选任得当与否,选任者和被选任者都要负连带责任,功罪奖惩相同。 (2)确定察举标准和条件 汉代察举科目很多,察举制实行之初,各科既无统一要求,也没有明确的察举标准,用人条件含糊笼统,而且时有变动。这样,这个制度实行时很难操作,它既不利于下级官吏甄选,也不利于朝廷考核。至武帝时,为纠正这一弊端,大致确定了四项荐举标准,亦称“四科取士”思想标准分别是。 (3)实行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荐举方式 汉代察举以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是否得人,还要经过考试,进行复核,复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材,均须经过中央复试。但汉代察举制下的考试,西汉时并不占主导地位,考试只是区分人才高下、授官大小的参考,这与后世的科举制截然不同,科举是以考试为主、推荐为辅的选士制度。东汉时,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分日益增加。 汉代察举考试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皇帝策试。 二是公府复试。 三是博士三科。在我国古代,博士为官职,两汉博士由察举、荐举、征召而来。已为博士之后,仍需经过考试区分高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四是博士弟子课试。自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博士弟子通过考试补选官吏成为定制。 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 二、察举的科目与内容 察举制在实行的数百年间,不断损益调整,逐步建立起一系列察举科目,成为两汉取士的主要来源。 (一)孝廉 孝廉科就是察举孝子廉吏。所谓孝,是对民说的;所谓廉,是对吏说的。 (二)茂材(秀才) 茂材,西汉时称为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改名茂材或茂才。茂材科主要是选拔奇才异能之士,专为特殊人才而设所以通常称“茂材异等”或“茂材特立之士”。 。 (三)贤良方正 贤良方正是汉代察举特科中最常设又最受重视的科目,此科名称不一,或曰贤良方正,或曰贤良文学,皆为德才兼优之意。 (四)童子 汉代察举专设童子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