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土聚落遗产整体保护探索生态博物馆之路
乡土聚落遗产整体保护探索生态博物馆之路
摘要:生态博物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理念,该理念是文化遗产视野下博物馆化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化。生态博物馆在全球许多国家得到发展,从欧洲、北美及南美洲,然后逐渐向亚洲、非洲等国家发展。结合国内外乡土聚落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以浙江诸葛村聚落遗产保护为例,思考我国乡土聚落整体保护的生态博物馆之路。
关键词:乡土聚落;整体保护;生态博物馆;诸葛村
Abstract:Ecomuseum is a new concept that was coined in 1960-70s under the context of a thriving international movement for “New Museology.” It is a natural product as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become increasingly crucial to the process of museumization. Ecomuseums have found ways to develop first in Europe,North and South America and then moved the center of gravity to Asia and Africa. This essay aims at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methods adopted both in and outside China and then focuses on Zhuge Village, Zhejiang,China,a successful example of institutionalizing the vernacular village as a new possible pattern for ecomuseum.
Key words:Vernacular Village;Integrated Preservation;Ecomuseum;Zhuge Village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3-67(6)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威尼斯宪章》已提出,建筑遗产保护不仅包含个别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有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品,也适用于由于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在过去比较不重要的作品。①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1976),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通过了《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1999)和《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西安宣言》(2005)等有关包括保护乡土聚落遗产的国际文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陆续把一批乡土建筑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诸如捷克的霍拉索维采历史村落保护区,加拿大的卢嫩堡老镇,日本的白川乡与五?山的合掌造聚落,韩国的朝鲜历史村落何回与良洞,奥地利哈尔施塔特-达赫施泰因/萨尔茨卡默古特文化景观(图1),我国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图2)、福建土楼(图3)等。保护乡土聚落遗产已成为国际遗产保护的共识。
我国对乡土聚落遗产的保护有20多年的历史②,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把乡土聚落遗产纳入国家法规的层面予以保护。20多年来各地对乡土聚落遗产的保护进行了许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案例,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教训,如对乡土聚落遗产价值的认识不全面,未能完整地保存乡土聚落遗产的各个层面和体现其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对遗产的真实性不够尊重,干预过多,出现不少随意改造或“保护性”破坏的情况;居民参与或自觉保护遗产积极性的调动及发挥还很不够,乡土聚落遗产的保护大多数还局限于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遗产的合理展示、再利用也一直困扰着遗产的保护,等等。
随着国际生态博物馆理念引入我国,以及近年来我国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的实践,给乡土聚落遗产的整体、动态保护利用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1文化遗产视野下的生态博物馆理念
生态博物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理念的博物馆,它的出现有其深刻的背景――当时欧美国家社会变革和文化民主的诉求,是生态博物馆产生的重要外在动因;而在博物馆领域,欧美一些博物馆人士强烈呼吁博物馆应当摆脱“精英化”的偏好,真正让大众参与并充分发挥社会作用――对博物馆社会角色的反思推动了生态博物馆的产生。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