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威县梨花大鼓艺术特色.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威县梨花大鼓艺术特色

威县梨花大鼓艺术特色   摘要:梨花大鼓根植于民间,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一种以“唱为主,说为辅”曲艺形式。积极借鉴其它曲艺形式,表演利特、形式自由、风格朴实、唱腔丰富多变,以板式梨花腔为主,素有腔多字少,其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是一种独特的声腔艺术。   关键词:威县梨花大鼓;艺术特色   梨花大鼓是一种以“唱为主,说为辅”的曲艺形式,一般为:一个人表演唱或两个人对唱,两个人或是三个人伴奏,音乐唱腔广泛运用板腔体为基本调,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和十字句。长期以来,梨花大鼓艺人常常聚在一起集体口头创作,并将音乐结构与创腔牢记于心再向自己的弟子进行口头传授,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再加工创新,使得音乐曲调日臻完美。   一、积极借鉴,丰富表演   长期的传承与演变过程中,在保持稳定性的基础上,借鉴学习其它曲艺形式中的经验与特长,使浓郁的乡土特色唱腔加入了个人不同风格的流派唱腔是威县梨花大鼓的一大特色。唱腔上吸收京韵大鼓、西河大鼓的吐字、行腔,表演上融入戏剧表演的身段功夫,道白上借鉴评书评叙说表。尤其是代表人物孙金枝在委婉细腻的唱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虚心请教梨花大鼓名艺人傅泰臣与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大大丰富了大鼓的表现能力,使威县梨花大鼓在艺术上又增添新的活力。   二、一人多角,形式独特   梨花大鼓表演时往往是一人多角,在叙说故事中,一人可扮演多种人物。演奏乐器模式一般为:月牙板(又名梨花片)、矮脚鼓、大三弦及后期新增加的四胡、二胡、扬琴等乐器。矮脚鼓一般放在立式三角架上,也有时置于桌子上,演唱者左手拿月牙板(梨花片),右手敲击书鼓,其它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兼用二胡、四胡、扬琴等乐器,兼用乐器可根据演出条件或选用其一或三者全配。威县梨花大鼓正是在这种简朴乐器伴奏的基础上,历经代代艺人不断摸索改进,并吸收其他曲种乐器伴奏方法,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等,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元素。   三、演出简单,形式自由   梨花大鼓经常由一个人表演唱(极少数时候有两个人对唱),表演者的服装也多是女穿旗袍,男穿长袍。两个人或是三个人伴奏,因为演出简单灵活,不需要太多的人和过多的设备,演出形式自由随意,多为流动演出,常见的演出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串乡”:一般在秋收过后的农闲时节,演出时间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个来月,书目根据演出时间长短而更改,无论是短篇书目中,传统段子如:《昭君出塞》《小两口争灯》等,三国段子如:《空城计》等,现代段子如:《平原枪声》等;还是长篇传统大书如:《包公案》等;现代大书如:《林海雪原》等都是立足于“道德、仁义、礼”思想,以史事或民间传说为材料,溶说教与幽默为一体,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   2.“撂明地”:是在乡村中固定场合里,例如集市或市场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四周摆几条长板凳子,艺人可在中间表演,里圈坐在板凳上观看,外圈观众站立观看。   3.“赶庙会”:是将民间的信仰与集市、娱乐活动融为一体的民间民俗,每个乡村中几乎都会有这种形式的存在,每当这个时候,乡村的街道上除了原有的定点商店和摊位以外,还会出现各种农产品、日用品、风味小吃、民间工艺等摊贩,可谓是应有尽有,热闹非凡。在其中“威县梨花大鼓”的打场子演出是最为吸引人们视线的,听书的观众有自带板凳、马扎,也有的席地而坐,但往往有时因观看人数多的时候,板凳和马扎就垫在脚下了。   4.“红白喜事串场”:这里面就包含着许多的乡土文化习俗,大部分在乡村生活得农民,都习惯在结婚嫁娶,故去亲人的红白喜事中,请来艺人“唱书,说书”。无论是红事为了图喜庆,要热闹;还是白事为了讲排场或是寻找安慰;这又为人们提供了欣赏大鼓的机会。   威县梨花大鼓灵活机动的表演形式,找到了它的受众主体――农村、农民,正是这一庞大的主体,固定和强化了它的演出形式。奠定了梨花大鼓生成与繁荣的基础,使这个地方小曲迅速发展壮大,并在冀中南一带的演出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四、成因独特,生命极强   梨花大鼓自初创以来,主要通过走村串乡、撂地摊、赶庙会的演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种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演出形式,其成因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营造了它极具生命力的演出市场。   1.它来自民间又植根于民间。说书人讲的故事多是民间疾苦和农家生活的内容,它的传播途径多为小城镇及乡村。威县梨花大鼓自初创到繁荣,始终扎根于农村,发展于民间,广阔的土地田野是大鼓艺人的舞台,而演出形式决定了这门艺术的观众群体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老百姓。农闲时节,或是民俗节日时,“听书看书”“评书学书”就成了百姓们娱乐的一大主线,艺人们用真切朴实的情感演绎着或喜或悲,或恢宏或细微,或庄严或诙谐的故事情节,人们随艺人的表演感受着快乐与忧伤,是艺人与观众心灵的沟通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