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西行寻踪记之四拉脱维亚未解心结.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行寻踪记之四拉脱维亚未解心结

西行寻踪记之四拉脱维亚未解心结   在波罗的海三国中,立陶宛的领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分别为6.53万平方公里和335万人;爱沙尼亚的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只有4.5万平方公里和134万人;居中的拉脱维亚领土面积6.46平方公里,人口数量226万。   三国在国家命运上也是紧紧相连。历史上,它们都长期受制于瑞典和沙皇俄国,十月革命后也都一度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但在1918至1920年间都成立了独立国家。后来,根据1939年的“莫洛托夫一里宾特洛甫条约”,它们都被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1940年苏联出兵占领了三国。虽然苏德战争爆发后它们一度被德国占领,但战后根据“雅尔塔协议”,它们又都被并入苏联,成为苏联的最后三个加盟共和国。到1991年再次独立前,它们在苏联生活了半个多世纪。   于是,到了波罗的海三国之后,我努力寻找历史的印迹,用自己的眼睛解读三国民众的想法。在这方面,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给我的印象最深。      “斯大林建筑”仅余一幢      同立陶宛、爱沙尼亚一样,拉脱维亚再次独立成国之后,在社会发展各方面全方位地倒向西方,不仅实行了多党的议会民主制和自由的市场经济,而且加入了欧盟和北约。拉脱维亚已经没有了作为制度的苏联社会主义,但后者的某些标识依然存在。   首都里加位于波罗的海里加湾的道加瓦河口,由老城、新城和旧城几部分构成。其中,老城建于13世纪初,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里加老城之外的一片破败旧城区里,有一座20多层的高楼,它就是典型的“斯大林建筑”。   所谓“斯大林建筑”,指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为了“显示共产主义的革命激情和荣耀”,苏联修造的“气势磅礴,高耸雄伟,布局对称,装饰富丽堂皇”的高大建筑。这样的楼莫斯科有7座,最大的是莫斯科大学。   里加这座楼虽然无法与莫斯科的那些“斯大林建筑”相比,在波罗的海三国里却也是最高最大的了。现在它是拉脱维亚国家科学院所在地,只是周边的建筑破旧不堪,与老城和新城的繁荣景象反差极大。更为重要的,这座建筑已不再有“斯大林建筑”原来的内涵。   不仅如此,今天的拉脱维亚同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一样,对苏联持否定态度。这三国的民众觉得,加入苏联意味着他们独立国家的消失,过去的岁月是一种“殖民地化”。其中,拉脱维亚人的情绪表现得最为直接。      “被占领博物馆”展出“波罗的海之路”      里加城区有不少与拉脱维亚争取独立有关的雕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里加老城区自由纪念碑旁的“拉脱维亚1940~1991年被占领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的外形是一个长方体,主体部分是黑色,看上去有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它的标牌十分特殊,是正面楼体上的一块很大的白色牌子,牌子中间有两条粗黑道,黑道的上面是拉脱维亚语写的博物馆,下面则用英文写着“拉脱维亚1940~1991年被占领博物馆”。   通过参观和与工作人员交谈,我了解到,这个博物馆是在1993年由一批苏联时期流亡到海外的拉脱维亚人及其支持者筹建的。从1997年开始,拉脱维亚政府开始接手维护它的日常运转。   博物馆主体部分是上下两层,主要展区是二层。由于参观免费,也由于它位于里加老城边上,参观者很多,男女老少都有,并以拉脱维亚本国人为主。2009年是苏东剧变20周年,许多国家都有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拉脱维亚也不例外。9月中旬我去参观时,博物馆正举办“波罗的海之路:1989~2009年回顾展”,展览的副标题是“回首过去,为了将来”。   所谓“波罗的海之路”,是指1989年8月23日,200万爱沙尼亚人、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为了要求脱离苏联独立,手拉手从最北的爱沙尼亚塔林到最南的立陶宛维尔纽斯组成了长达600公里的人链,这被视为波罗的海三国要求独立的高潮。这个展览主要是通过图片、图示和文字说明来描述当时三国民众群情激昂的场面。   当然,“波罗的海之路”的展览是临时性的。这个博物馆的主题还是用大量的档案文献、照片和实物来说明拉脱维亚在20世纪4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社会发展的曲折性,而其中着重反映的是对苏联及其社会制度的认知。   从历史上看,拉脱维亚和另两个波罗的海国家在20世纪的首次独立只持续了20年,接下来先后被苏联和德国三次占领,即1940年苏联的军事占领,1941年纳粹德国的军事占领,1944年7月至1945年5月苏联的再次军事占领。正因如此,该馆2008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标题就非常明确地叫做《拉脱维亚的三次被占领:1940~1991年》。书的封面是斯大林1939年8月接见前来签约的里宾特洛甫时两人握手的黑白照片,与下面红底白字的书名形成鲜明对比。      苏德都是“占领者”      在拉脱维亚人眼中,苏联和德国都是占领者,都给他们带来巨大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