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人制造”唱民谣,阿妈是我们永远歌.docVIP

“彝人制造”唱民谣,阿妈是我们永远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彝人制造”唱民谣,阿妈是我们永远歌

“彝人制造”唱民谣,阿妈是我们永远歌   1973年3月6日,曲比哈布出生在群山环绕的四川大凉山美姑县。小县城坐落在半山腰上,99%的居民是彝族人。爸爸曲比石常是个老革命,在县机关做武装部长。他原则性强,正直保守。妈妈马海克洛是一个普通工人。她像所有彝族妇女一样任劳任怨,温厚宽容。曲比哈布的出生给这个彝族家庭带来了很多欢乐,连一向严肃的爸爸也常常不自觉地哼唱着歌。3年后,妈妈又给曲比哈布添了一个弟弟,取名曲比哈日。   彝族人能歌善舞,生活处处离不开歌唱,劳动时唱山歌,打情骂俏唱情歌,吃饭有敬酒歌,连杀猪宰羊都有歌。哈布从小嗓子就特别好,在学校里一直是文艺标兵,他最擅长模仿秀,唱起《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简直就是一个小蒋大为。同学们都喜欢围着他点歌,而他也一首接一首地唱,常常忘了放学的时间。   90年代初正是中国摇滚音乐流行的时候,崔健、唐朝、黑豹这些摇滚乐队成了哈布的最爱。他不仅学唱他们的每一首歌,还留起了长头发,穿着打扮也很时髦。阿爸看了非常生气,“你现在都成名人了,没想到县里第一个留长头发的男人竟是我儿子。不男不女,鬼模鬼样的,赶快给我剃了。”阿爸说着就上来拉哈布,哈布一看情况不妙,只得撒腿就跑。   在阿爸眼里,哈布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孩子。可在弟弟哈日看来,哥哥就是“歌神”,长发飘飘,弹着吉他,唱着忧郁的歌。哈布常常和弟弟说:“我以后要去大城市唱歌,要出自己的专辑。”哈日听了无限神往,   “哥哥,你一定要带上我。我也要当歌手。”   哈布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县里的电力公司上班。可他的心思完全不在工作上,常常旷工背着吉他去酒吧夜总会唱歌。妈妈怕爸爸知道了责骂哈布,常常替他隐瞒。哈布告诉妈妈:“阿妈,我喜欢唱歌,我要去大城市闯一闯。”妈妈打断他,“你爸爸绝对不会同意的。”哈布说:“阿妈,这是我的理想,你站在我这一边吗?”妈妈看着哈布,眼里满是理解,“年轻人有理想是挺好,可是你爸爸……”哈布打断她,“阿妈,你支持我就够了。”   这一次谈话,哈布是在投石问路。他知道严谨保守的爸爸是永远不??能同意他辞职去外面唱歌的。想做歌手,只有偷偷离开这个家。哈布把辞职离家出走的想法跟哈日一说,哈日立刻眼睛发光,“哥哥,带上我吧。我也要去大城市唱歌。”   哈布、哈日一起去找妈妈,一进门,两个人都跪下了。哈布说:“阿妈,儿子不孝,可是我太喜欢唱歌了。我已经辞职了,要去北京,以后不混出个人样不回来!”哈日接着说:“阿妈,我也要去!”   马海克洛呆住了,她知道孩子们喜欢唱歌,可万万没想到两个儿子竟然背着他们辞了职,要离家出走。她在屋子里来回踱步,放儿子们走,可怎么向他们阿爸交代?不放他们,可他们这样能留下来吗?年轻的时候谁都有理想,能大胆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父母不是应该支持吗?   马海克洛扶起儿子们:“你们愿意出去闯一闯,阿妈不拖你们的后腿。别跟你阿爸说,说了你们就走不了了。你们要答应阿妈,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学坏。”马海克洛看着儿子们,眼里充满泪水。眷恋、担心、不舍……所有的情绪仿佛都要溢出眼眶。“阿妈知道你们一定能有出息,好男儿志在四方。”她努力不让泪水流出来,拼命挤出一个笑容,眼晴一眯,豆大的眼泪一下子滚下来,顺着嘴角滴落。   1996年4月20日,马海克洛把哈布、哈日送上去北京的火车,依依不舍地站在车窗下,她拉着儿子们的手,眼睛里含着泪,却坚持不让眼泪流下来。“孩子,我背着你们阿爸让你们走了,在外面千万不能学坏啊。”哈日笑了笑;“阿妈,你放心吧!我和哥哥肯定能当大明星,以后你就享福吧。”   火车开动的铃声响了,阿妈从兜里掏出一张存折,“这是家里存折,还有三千块钱,你们都带上。外面不比家里,要照顾好自己。以后阿妈就不能照顾你们了。”阿妈捂着嘴,终于呜呜地哭起来。   火车开动了,阿妈拉着儿子们的手渐渐松开了,   “记得,孩子们,混不好,就回来。阿妈等着你们!”阿妈随着火车跑起来,她瘦小的身躯越来越小,渐渐成了一个小黑点。   北漂的日子比哈布、哈日想象的还要艰难得多。北京的KTV夜总会和酒吧他们都唱过。经常被别人忽悠着去参加什么演出,可一唱完歌,什么经理,什么联系人都一下子消失了,更没办法拿到酬劳。   兄弟俩在北京石景山附近的农村租了一间平房,1 00块钱一个月。夏天没有风扇,冬天只有一个蜂窝煤炉子。因为买不起煤球,炉子常常只是个摆设。数九寒天,两个人在院子里的水龙头上洗头发,没有洗发液,打上洗衣粉,直接在水龙头上冲洗。那刺骨的冰冷让人浑身发麻。吃饭饥一顿饱一顿更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几天吃不上一顿饭,两个人饿了就一个劲地喝水。   比饿肚子更煎熬的是精神折磨。都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可他们的前途就像是一个永远也摸不到的梦,看不到一丝希望。哈日曾无数次地想打退堂鼓。本来是想跟着哥哥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