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黄帝内经》“五刺法”现实意义等.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帝内经》“五刺法”现实意义等

《黄帝内经》“五刺法”现实意义等   五刺法是《内经》刺法中的一类,包括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和输刺等5种刺法。《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对此张志聪在《素问集注?官针》有:“五脏之气外合于皮脉肉筋骨,五脏在中,故取之外合而应于五脏也。”这种从五脏与五体(皮、脉、肉、筋、骨)的对应关系出发而创立的5种刺法,也被称为五脏剌。研究“五剌法”的内容可以发现,根据疾病的脏腑辨证结果,选择与相应脏腑对应的深浅不同的组织结构部位(皮、脉、肉、筋、骨)针刺是“五刺法”的核心内容。正如《素问?刺要论》说:“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   尽管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很多,如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以及腧穴所在的部位、季节时令等等,但是无可否认针刺作用于不同的组织结构也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内经》“五刺法”就是从五脏相对应的五体客观上存在着深浅部位不同着眼,深入分析了针刺皮、脉、肉、筋、骨等不同部位的组织结构,可以影响与之相对的不同脏腑。换句话说,当不同的脏腑受病时则应选择不同部位的组织结构针刺。      1 针皮肤治邪在肺   《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而急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由于肺主皮毛,故浅刺皮毛可宣泄皮毛部的邪气以宣肺气,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束表、发热、咳喘等和肺脏有关的疾病以及一些皮肤病。现代的皮肤针刺法亦属此类。毫针刺时可选用横刺或透刺等刺法使“刺皮无伤肉”。      2 针血脉治邪在心   《灵枢?官针》:“豹文剌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心主血脉,刺中血络出血可去瘀生新,即使无出血也可宣泄经络中的邪气,使气血调和从而令瘀血得除,邪热得解。所以该类刺法常用于治疗瘀血阻络或红肿热痛等血分有热之证。      3 针分肉治邪在脾   《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这种刺法是在肌肉比较丰厚处进针至分肉间,其作用是宣泄肌肉中的邪气。由于脾主肌肉,故该刺法呵健脾益??从而达到行气化湿、涤痰通络等作用。此类刺法主要用于肌肉疼痛之肌痹症或水肿、泄泻等滓液输布失常引起的疾病。      4 针筋治邪在肝   《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由于肝主筋,所以这种刺法可祛除在筋的邪气,由此达到舒筋活血、养血通络的作用。临床多在关节附近的肌腱或韧带上进行针刺,因为筋会于节,四肢筋肉的尽端都在关节附近,如犊鼻穴等。      5 针骨治邪在肾   《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由于肾主骨,所以针深至骨的剌法可以与肾气相应以驱除在骨的邪气,能使肾气得旺、肾精得长以治疗骨痹或生殖等病位在肾的各种疾患。如骨质增生引起的颈椎病、腰椎病等等。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内经》中关于针刺深浅的内容非常丰富,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根据脉象论述针刺深浅;《灵枢?终始》根据虚实及补泻论针刺深浅;《灵枢?四时气》则有根据不同季节论刺之深浅。《难经?七十八难》还有依性别分针刺的深浅等等。但是《内经》“五刺法”是就五脏与五体的内外对应关系出发认为五脏疾病可外达五体,而针刺外周的五体则可以调节在内的脏腑失调。尽管“五体”在客观上确有深浅的不同,可是应该说“五刺法”更关注的是当皮、脉、肉、筋、骨等本身不同的组织结构接受针灸作用时,能够对与之相对应的脏腑发挥特定的调节作用,可否理解为皮、脉、肉、筋、骨等“五体”就是肺、心、脾、肝、肾等五脏在外周的有效靶器官呢?如此,在循经选穴或辨证选穴等方法之外,脏腑一五体对应选穴法就有理由存在了。《内经》“五刺法”的现实意义当是展示给我们一个古老义崭新的选穴理论和方法。   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 魏连海  王 卫   (收稿日期:2006-08-08,马兰萍发稿)      建立针灸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考      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针灸临床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体系,建立被认可、立得住、可推广的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是针灸学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脑卒中,由于其临床表现、预后和结局多样化,导致了其结局的评价,即诊断与疗效评价的困难。1991年我国制定了用于证候量化诊断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此标准可表达出不同病人之间的证候差异,提高了临床辨证的一致性,是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医学评价的主要手段。虽然有确切的诊断标准,但纳入(诊断)标准和排除(鉴别诊断)标准却比较模糊.仅依靠患者的主诉,而没有相应的客观指标作判定(如实验室判定指标),人为的主观因素增多,所以导致其代表性较低,适用范围受限制。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并实施的《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