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家族遗传特征研究进展.docVIP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家族遗传特征研究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家族遗传特征研究进展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家族遗传特征研究进展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脑血流低灌注引起一过性意识丧失和维持机体姿势的肌肉张力丧失Ⅲ,可在短时间内完全自行恢复。临床上常见到VVS患者有家族聚集倾向,近年来有关VVS患者的家族遗传特征引起关注,且从临床及分子水平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VVS的家族遗传特征      国内外有关VVS患者家族遗传特征的研究报道极少。Newton等对603例VVS患者问卷调查显示,19%的患者存在晕厥家族史(一过性黑?或晕厥),来自6个家庭的11个一级亲属(4例无晕厥史,7例有晕厥史)在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中均有晕厥或先兆晕厥症状出现。Newton等还报道超过20%的VVS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Ser-letis等报道晕厥发病率女性>男性:与父母无晕厥史的患者相比,父母均有晕厥史的患者更易发生晕厥:母亲有晕厥史时子女均易于发生晕厥,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父亲有晕厥史时子女晕厥发生率男性>女性。本研究室曾报道383例经直立倾斜试验(NHUT)检查的不明原因晕厥(UPS)患者,通过详细询问晕厥家族史,显示9.4%的患者存在晕厥家族史,HUTT阳性且有晕厥家族史者占12.0%;UPS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男性有晕厥病史者其后代(一级亲属)男性晕厥发病几率增加18.6%,女性有晕厥病史者其后代(一级亲属)发生晕厥比率女性男性:21.7%的UPS患者及39.1%有晕厥家族史且阳性患者在晕厥发作时存在诱因;有晕厥家族史且阳性患者混合型比率(34.8%)高于全体阳性患者(27.7%):阳性患者有无晕厥家族史在性别及年龄组间(<18岁与>18岁)无差异(P>0.05)。表明YVS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尤其是一级亲属有晕厥史者后代晕厥发生几率明显增高。外界因素可促进晕厥发生。Marquez等认为晕厥遗传倾向可能是多因素所致(包括遗传、心理和环境因素),并对3个有晕厥家族史家庭的调查发现,所有晕厥患者均表现为混合型。有晕厥家族史的患者HUTT混合型比率较高,提示HUTT混合型可能更易于遗传。Morris等也认为父母的心理因素对子女晕厥有影响。以上研究均支持VVS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   因此,不少学者试图从分子基因水平探索VVS的遗传特征,以进一步了解其发病机制。      VVS与基因多态性      目前有关VVS在基因多态性方面的研究国内尚无报道,国外的研究也较为罕见。   WS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GNB3 C825T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是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的重要酶,使无活性的血管紧张素I转换为具有高度血管活性和刺激醛固酮分泌的血管紧张素Ⅱ,并促进缓激肽降解。Niu等报道人类ACE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长臂区3带(17q23),由26个外显子和25个内含子组成,编码序列长度43kb,由于在16内含子存在或缺失一个287bp片断而有插入(I,insertion)和缺失(D,deletion)多态性存在。ACE基因有D、Ⅰ两种等位基因和DD、II和ID 3种基因型,其出现概率约有35%的D等位基因和45%的I等位基因。ACE I/D与ACE活性密切相关,其强度依次为DD>ID>II。在ACE基因的16内含子可能有1个调控基因参与血浆ACE分泌。DD型失去287pb片段,即失去对ACE基因的调控,使ACE水平增高,导致血管紧张素Ⅱ增高。儿茶酚胺的分泌受突触前膜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调节,刺激该受体可促进儿茶酚胺分泌。HUTT诱导晕厥发作前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浓度上升,HUTT假阳性者血浆肾上腺素浓度与正常相似,提示儿茶酚胺浓度过高可能是晕厥发作的启动环节。因此,认为ACE I/D多态性可能与VVS遗传特性有关。但Newton等却报道独立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VVS家族易感性无关。Lelonek等也研究发现VVS患者G耦联蛋白GNB3基因型Cc比较常见,VVS的易感性似乎与GNB3 C825T等位基因无关。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GNB3 C825T的基因型/表型与VVS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直立性低血压及直立不耐受与基因多态性直立不耐受是一种多因子病,遗传基因是其病因之一。Popowski等研究表明直立不耐受受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影响,因为内皮素-1(ET-1)是重要的血管收缩肽之一,在5不翻译区(5UTR)频繁的腺嘌呤插入多态性对ET-1的表达起重要作用,从而可能影响直立不耐受。Winker等发现5UTR I变异体在直立不耐受患者中极少出现,纯合型5UTR变异体(I/I)与野生型变异体(D/D)相比,直立不耐受发病率明显降低,认为在ET-1基因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