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木寺甘南曾经世外桃源.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郎木寺甘南曾经世外桃源

郎木寺甘南曾经世外桃源   郎木寺不是寺      郎木寺不是一座寺院,而是坐落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的风情小镇。说这个小镇偏远则很偏远,说这个   小镇不偏远也不偏远。说它偏,是因为它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的交界处,那里山峦重叠、翠柏长青、湿地汩汩,是白龙江的发源地,海拔3800米左右,山口海拔4000米以上,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相对三省的大景观、大景致,这里算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说它不偏,距离兰州市仅有380公里,且沿途风光可人,途经中国六大藏传佛教圣地之一的拉卜楞寺,一路风光受到摄友偏爱。   郎木寺小镇,很绝。一镇跨两省,以白龙江为界,白龙江的西北一侧属甘肃省管辖,白龙江的东南一侧属四川省管辖。属甘肃省管辖的地面叫“郎木寺镇”,属四川省管辖的地面叫“纳木寺镇”。其实“郎木”与“纳木”对于藏语来说都是一回事,是音译的两个不同汉字,只是为了行政区划易于区别而已。      一看小镇      郎木寺小镇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不同于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的那些风光小镇:熙熙攘攘的人群、挂满招牌的商铺、招揽生意的商贩、浑身现代符号的古迹……这里的谷地,这里的小镇,一年四季总是氤氲着轻云薄雾,山总是那么神秘,谷地总是那么幽深,小镇总是那么静寂。   登高俯瞰小镇,群山环抱,松柏相拥,一色木板房顶的民居、僧舍经过高原阳光的照射和风吹雨淋,泛着灰中带青的光,层层叠叠,密密麻麻,顺山势铺陈开来;红墙白塔镶嵌其中,庙宇金顶熠熠生辉,与茫茫的木板灰色融为一体,跳荡又不失和谐;白龙江逶迤穿过小镇,似山巅飘落的哈达,氤氲中小镇显得格外神秘圣洁。   看小镇一早一晚尤具诗意。清晨,炊烟与云雾缠绵,担水的寨民、眼睛惺忪的孩童,在蜿蜒的木房间的小道上有事无事地你来我去;红衣的喇嘛,有的平静悠然地料理着自己的琐事,有的顺着登高的山道向着天空散撒着祈祷吉祥的龙达(印有经文的方开小纸片),让走惯了急匆匆都市脚步的人,也有了几分适然。尾随着红衣喇嘛搭讪攀谈,问些自己想问的事情;蹲在寨民的门口,扯着一些儿趣的话题,让自己的??绪与炊烟云雾一起缭绕缠绵。傍晚,人们伴随着夕阳完成一天的回归,炊烟与云雾依然如故地缠绵,只是多了些许牛羊咩叫的回荡。      二看风情      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泓水、每一个洞,仿佛都有自己的传说和故事,白龙江当然也不会例外。白龙江的故事主体应该是白龙,那么,白龙江真的有白龙吗?应该说有。有人见过吗?也应该说有人见过,或者说有很多人见过。在哪里见过?在天上。这天上就是湿地的上空。湿地周围是长长的高峻的山岭,湿气在空中形成长长的云雾带,雾气幻化而现龙,曰:白龙。这是科学的解释。当地寨民可不这么认为,“龙”时隐时现,来去无踪,完全符合龙的出没特性,为此也就有了诸如白龙治水、白龙降吉祥的说法了。至今,白龙江源头经幡簇拥,拜人不竭,龙达常飞。   白龙江发源于108个山泉,汇集在山谷中一片不大的湿地,从草丛中走来的丝丝水流便是白龙江的源头。白龙江流过镇子,宽处数米,窄处可跨越,由于地势落差较大,水流比较急。江上没有任何雕饰的小木桥,便是两省的通道。   这里寨民的藏族生活习俗很纯,服饰很少有现代符号,地道的藏衣、藏袍,头饰酷似康巴藏民,性格也似康巴汉子―豪爽、好客、强悍。为了体验一把地道的藏族饮食文化,我们在桑巴家住了一天一夜,共饮、共眠、共做酥油茶、共食藏粑。酥油茶和藏粑是藏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饮食。做酥油茶其实并不难,先将酥油放在碗里,用开水将其融化,然后加入藏粑面,加入少许盐和糖搅拌均匀即可,加盐加糖的多少视自己的口味而定。做藏粑和做酥油茶在程序上和使用的原料上都差不许多,只是少放些水将藏粑面与其他辅料在碗中揉成面团而已,然后攥在手中一截一截地掰着吃。藏粑面是用青稞制成的,食用时将藏粑面中揉入营养丰富的酥油,热量非常大,再与酥油茶一起饮食,既可抵御寒冷的气候,又便于旅途携带,这种简单方便的饮食习惯构成了藏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种植青稞在藏区有着悠久的历史,青稞不仅耐寒而且产量高易管理,食用方便,用途甚广,是深受藏民喜爱的一种粮食作物。青稞除了食用外还可以酿制成酒,藏族是一个非常喜欢饮酒、纵情歌舞的民族,哪里有酒哪里就有他们的欢声笑语,似乎酒神赐予了这个民族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在藏族建筑文化体系中,就建筑类型来说,大致有五类:一是民居建筑,二是风情建筑,三是寺院建筑,四是宫殿建筑,五是桥梁建筑。郎木寺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寺院建筑,二是民居建筑,三是风情建筑,除寺院建筑有规定的建造要求外,其他都是地道的、原汁原味的民间建筑。寺院内部除了有大量的装饰壁画、彩绘外,门窗立柱、房梁屋檐等也都要精雕彩绘,着色浓艳,对比强烈,从而窥见了藏族装饰美学的伦理兴趣和建筑艺术的宗教韵味。小镇的民居建筑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